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476801.html

绣在石头上的大汉帝国----汉代画像石

初次见到汉画石像,是在五年前的一次偶遇,同是去河北邢台大开元寺看望刘化一老师,在刘老师简朴却又充满着翰墨香气以及夹杂在其中的茶的香气的书房里,由刘老师介绍,认识了河北金石文化协会驻邢台文化馆的馆长郭运良先生。很早就听朋友说起过他的故事,知道他是一位在金石收藏方面很有建树的收藏家。茶事已毕,话不多说,乘着兴趣,由他带领我和刘老师来到他的文化馆。

汉画石像就摆放在一层很显眼的大厅,大约有上百块,因为不知道汉画石像的文化,所以不知道它们好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去欣赏,只是感觉整个大厅很厚重,很庄严。可能郭馆长看出了我的尴尬,所有在欣赏的同时也煞有介绍为我做向导。他说:“两汉统一天下余年,是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气势雄浑的大汉帝国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两部历史巨著;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就是被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之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绣像汉代史----汉代画像石”。

他说;‘’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情有独钟,在评价汉画像石时说道: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他从汉画像石中看到了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那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他希望汉代画像石中所涌动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国人的灵魂”。同样文史专家田秉锷先生在评价汉画石像时也称赞:“汉画石像是两千年前图画式的信息库,是汉代先民留给后代的无言之教,后人光仰视它是不够的,还要闭目聆听,潜深思索,或许才能接通断绝千百年来的种族文化联系”。吴冠中先生在自评中写道:“我平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国看印象派的一个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的墓前石雕”;第三次就是参观南阳汉画馆,当我看到先人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运用粗犷有力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出来;再升华为艺术形象时,把精微的细节统一到大胆的几何形态与强烈的节奏感中,我简直就要跪倒在汉代先民的面前了。著名教授张道一指出“中国画历来所强调的气韵,力度在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头”。郭先生神采飞扬地为我们为我们讲述着,眉目间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仿佛穿越,追溯到了年前,回到了大汉帝国的鼎盛时期。

他告诉我们:欣赏汉画石像造型艺术,要从汉画石像的产生背景入手,分析汉画石像动感线条的勾画与描绘、空间环境的布局与协调、雕刻手法的运用与把握三大方面造型艺术特征,然后从它的造型艺术设计方面去欣赏它的以形写神、注重神韵、书法合璧以及线条为主的造型等规律,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画法技巧。

在介绍汉画石像的同时,郭先生还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南阳汉画馆,他说河南南阳汉画馆坐落在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南阳市,特别是南阳有近块的汉画像石,能够装订成一部厚厚的东西两汉文化史。南阳的每一块汉画像石都是国宝、国粹,它以独特精湛的艺术,丰富多彩的内涵,鹤立于世界艺术之中,被国际文化界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特别是汉画石像的造型艺术,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并包含丰富艺术的宝藏,它不仅折射出当代的历史发展,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石像造型艺术设计水平。是海纳百川的精神继承和原始社会以来的美术观念、技法,精神等民族艺术的大汇总。

南阳简称“宛”,是楚围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的代表地。东汉的南阳尤其是令人为之自豪,光武帝刘秀在南阳起兵,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多为南阳人。东汉王朝建立以后,宛城成为京城洛阳的陪都,先后有5位皇后出自南阳,7位公主和30多位王侯在南阳封侯。南阳成为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云集之地。政治地位的特殊,使其经济、文化极其繁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大批仁人志上、杰出人物,如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和智圣诸葛亮等。   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期,东汉中晚期是画像石的全盛期,东汉末年走向衰微。当时,汉代普遍盛行着“灵魂不灭、视死如生”的丧葬理念,南阳的达官贵胄便将坟墓建设得像他们生前一样的豪华气派。并且由于汉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儒家的孝道,以孝道选贤,所以人们便以厚葬来体现孝道,博得孝名,以实现跻身仕途、升官发财的愿望与目的。墓主人和他们的后代们纷纷托物言志,以画表情,歌功颂德。两汉人便以石为底,以刀代笔,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不厌其烦地精雕细刻,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物质观。内容上包罗万象,表达了汉代先人对天、地、人、神的认知,成为两汉文化系统中独特的片段。胼于胝足的工匠没有留下姓名,墓主也大多失名,但一块块精妙绝伦的石刻,成就了他们的名字,视为不朽。

汉画像石属于一种双关意义上的坟墓艺术。也就是为安葬死者而施行装饰并置以封闭门扉之后将不再开放的幽冥世界。坟墓艺术并不以给生人观看为目的,而是经历者为安葬着设计的冥世之命运。所以它有即创即刻的特点。在这个缔造仪式的特殊圣地,要实现生者和死者精神沟通、情感联系,要体现人性的价值和尊严,要寄托主人或者家属特殊的心理。画匠或工匠的凭借艺术水准,不遗余力,倾其所能的在艺术上追求尽善尽美之境界。工匠利用石质本身的纹理,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运用各种刻制手法: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地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等手法,创作出和谐的艺术画面。无论阴与阳、明与暗、粗与细,还是大与小、强与弱、刚与柔,都显得整齐而不呆板,既重视形体本身图案的作用,又要   动感流畅的线条描画在汉画像石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它摆脱了三代器物饰造图案的传统束缚,形成超过器物之外的艺术形式:流畅的线条,强烈的动感,表现出如行云流水,轻歌曼舞,浪漫洒脱的和谐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凶猛的虎、豹、狮、熊,还是温顺的牛、马、猪、羊;以及祥瑞的凤、龟、象、鹿和神秘的麒麟、天禄、辟邪、飞廉等都加入了流动的虚灵空间。阳乌、蟾蜍、星座、云气,都在朝一个方向运行,依天体运行的轨迹方式表现,以飞动的形象与云气交融结合。东汉时期南阳许阿瞿观舞赏乐的汉画像石就极具代表性。许阿瞿观舞赏乐的汉画像石也称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被誉为南阳汉画馆的镇馆之宝,属国家一级文物,年出土于南阳市李相公庄,是全国独一无二带墓志铭的汉画像石。在这块画像石上,墓志铭共有6行字,位于画像石左边。从铭文中可以得知,东汉建宁三年,墓主许阿瞿年仅5岁时夭折,全家人极为悲伤。此石的右边刻有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左边一幼童跽(jⅰ,古时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为跽)坐于榻上,旁边有铭文“许阿瞿”3个字。许阿瞿前有三个幼童,或托木鸟,或牵引木鸠玩耍;下格为舞乐场面,或飞剑跳丸,或踏盘鼓甩袖而舞,或抚琴吹箫奏乐,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生命感、舒畅感与和谐感。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一定是富贵之家的孩子。

在出土汉画像中,有五幅“嫦娥奔月”图,均出土于河南南阳。如在南阳市西关汉画像石墓出土的“嫦娥奔月”图是五副之一,图的左上有一圆月,月内一蟾蜍,肚皮紧贴月面,四肢伸张,右边一女子侧身向月,双臂挺直,手捧一硕大网物,已经接近月亮。此女子当为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她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屈曲蜿蜒,背部略凹,臀部圆润,体态优雅。整个画面对嫦娥的刻画细腻到了极点,代表人类进行的无畏探索以及对其孤独远旅的勇敢、决绝,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牺牲。对嫦娥身上所蕴含的浓郁的人性魅力,她的追求以及追求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孤绝、凄美,使得这个故事历时愈久,其味愈浓。

南阳汉画像石造型设计艺术的雕刻技法属于剔底纹衬的浅浮雕,构思大胆奇妙,线条刚柔适度,雕锋苍劲有力,形象栩栩如生。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有统治阶级的舞乐角抵戏、百戏、骑射田猎、车骑出行、投壶、宴飨、六博、奴婢、楼阁等豪华生活的场面,有西王母、东王公、女娲、伏羲、龙凤、白虎、青龙、飞廉、仙鹤、羽人、雷公车、车升仙、虎等珍禽异兽、神话人物,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蟾蜍、玉兔、日月合璧、北斗七星、牛郎织女、五星连珠、虹等神话传说和天文图像,有音乐、舞蹈、杂技花纹等文化艺术图案,还有以二桃杀三上、范雎受袍、聂政白屠、荆河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画面。众多的汉画像石系统,形象地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和风情,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

南阳汉画造型艺术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分为两种。即南阳汉画像石和南阳汉画像石的拓片,都被称为“南阳汉画”,这种定义起源于罗震、郭沫若和鲁迅等所定义的南阳汉画。年南阳地方官员罗震在兴建南阳汉画像石馆题字时,认为“汉画馆”三个字足矣,郭沫若给南阳汉画像石馆题字时特意把“像石”二字省去,题为“南阳汉画馆”,认为南阳汉画馆就是南阳汉画像石馆。汉画艺术比原始时期彩陶更生动、更活泼;比先秦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更自如、更浪漫;比先秦时期的玉器更舒展,更圆滑;比秦代砖瓦俑陶更博大、更雄浑;比战国帛画更壮观、更写实。真乃聚涓涓溪流于大海,集“百川之长”为一炉。 汉画所开创的艺术特色和传统,以形写神、注重神韵、书法合璧以及线条为主的造型等造型规律,直到今天的中国画法技巧仍然在恪守沿用。面对具有悠久发展历史、“制度森严”的帝王朝代的“中国画”,站在前人的面前和肩膀上穷其深远,探寻汉画艺术魅力,我们不禁感叹:这些传统和法度其实是年前汉画艺术里面就已经确立的法规。难怪张道一在《汉画研究》序言中称赞道: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巧妙和造型之严谨,标志着我们国家绘画艺术的成熟,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