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赏石,从历史上很难考证出具体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赏石文化已渐而深入社会各层面,成为达官贵人乃至平民百姓表达物我两悦的意趣佳品。

盈盈一尺,甚至拳拳一掌的石头,在赏石者看来,都是一个大千世界。无论皱漏瘦透,还是怪奇陋丑,在赏石者的眼里,石头从存在那天开始,都在对灵魂进行直视,皆寄居有生命的含义,没有一块石头是多余的!

以此可见,观照内心自然成为赏石者最为追求的境界。故,我们常常听说,奇石无分好坏,关键是自己喜欢。当然,这其中的奥妙或前提在于,真正发乎本心,从之于己意。

赏石,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从传统来看,自然形成的奇石尤为得到厚爱,比如久负盛名的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等“四大名石”,又比如历来被石界重视的江河所出三江石、大化石、彩陶石等知名水冲石。

曾经有一段时间,石界并不认可以武宣国画石为代表的画面石,认为经过人工切割的国画石人为成分甚多,已失天然。这种近乎偏执的看法,近些年才得以改观,甚至是颠覆性的改观。

殊不知,从赏石的历史来看,早在清代甚至更早时间,云南大理石已作为贵重的奇石品种,为赏石前辈所认可和追捧。云石画面就是典型的切割画面,而从更久远来看,商周时期的玉雕实质上也是对天然石材的再造。

以此看来,武宣国画石现如今成为赏石界另眼高看的石种,是有历史传承的,是名至实归,是势之所趋,也是理所当然。一个真正懂得奇石要义的人,倘若至今不明此理,那就无话可说了。

从赏石的本质来看,奇石如果仅仅留存于大自然,而不为人发现利用,不为人诠释背书,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正是有了人在其中的作为,乃至行为艺术,它才有了故事,才有了“米芾拜石”,才有了白居易《双石》的“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才被赋予了经典流传的艺术生命和传承动力。

一块来自大自然的石头,登堂入室,进而成为赏石者的至爱,成为承载赏石者内心镜像的载体,其主要原因往往不是其稀有程度,而正是由于赏石者的意念,重生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的情感与人性。

传承历史,品悦当下。可以想见,在当下日益浮躁的现实社会,今人内心无不渴求一方“物我两忘”的自在天地。昔日高士名贤,寄澄怀于拳石,道法自然、观象得意,此种清趣,当会越发得到各界人士的理解认同。(以上图片所示为武宣国画石“春”主题展入选藏品画面)

图文版权:夼智文化站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