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的面壁影石

岳晓锋

嵩山石头多。著名的除了启母石,还有中岳庙的寿星石、观星台的天心地胆石。然而,千百年来最具神秘色彩的是少林寺的达摩面壁影石。

据传,达摩曾在少林寺西北山顶的石洞内面壁九年,精气印入石头之中。石头上有隐隐约约的达摩肖像。后来为了保护这块石头,僧人将其凿下,先供奉在初祖庵,后来移送到少林寺常住院内供奉。

现在的少林寺文殊殿内有一块“达摩面壁影石”。当代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看过之后认定是后人伪作。

其实现在的这一块面壁影石确实是仿制品。年为了配合《少林寺》电影的拍摄,省外事办领导提意,由省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谢瑞阶画出样稿,相关工作人员从少溪河找到这块石头,把达摩像浅刻在石头上,辅以淡墨。这块石头曾经作为道具出现在电影中。谢瑞阶撰写过一篇《我和少林寺的一点肤浅结缘》的回忆文章,详述了“造假”的前后经过。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真正的达摩面壁影石呢?

关于这块石头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为什么是明代呢?民国时期的大居士余了翁说“震旦山水之胜,自康乐柳州以后,俊游者寂寥,至明末乃有徐霞客。”也就是说,自唐代的柳宗元至明代的徐霞客,近年间,我国很少旅行家。少林寺的面壁影石因此没有被人注意并记录下来。

明代晚期的三位杰出旅行家:王士性、袁宏道和徐霞客分别来过少林寺,并瞻仰过达摩面壁影石。

王士性说,“顽石长二、三尺,广半直达,磨(摩)坐时所面,即成影。后有琢磨深入,尚不泯其旁肖二祖立雪状”。

袁宏道的描述和王士性一样:“石白地墨绘,酷似应。”对于这块神奇的石头,袁宏道专门写了一首名为《达摩影石》的诗:

禅月罗汉天下绝,螺烟渗石光不灭。

面纹漆黑眼生棱,衲衣袖展秋云洁。

幅巾谈道老先生,以刀割影影愈彻。

袁宏道在这首诗后面加注释说“有大儒欲辟异端,刮其影不能尽,乃止。”

徐霞客的记述与前两位完全一致:“下至初祖庵,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胡僧立像”。

其实,所谓的达摩面壁影石就是一块白色的嵩山石,石上有黑色的纹路。只不过这块石头上的纹路恰似达摩的线描像。应该说,嵩山上有纹路的石头很多,但大多像山水画,当代人称其为嵩山国画石。这种石头内黑色的线条很深,即使有人琢磨,仍然不能让纹理消失。

康熙三十五年刻印的《登封县志》上也记载有这块达摩面壁影石:“石长三尺有余,白质墨纹,如淡墨画,隐隐一僧,背座石上,露其侧下颌,衣褶彷佛全有”。

康熙四十年,潘耒在少林寺见到了这块神奇的石头,他说:“水中石子,水波荡漾,久而成人物、花鸟者甚多,此偶似僧耳,何足为异?”

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高僧大德都对这块石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甚至论证争辩不止。“十全老人”弘历当初面观这块神圣的石头时,写诗认为所谓的影石不过是徒增故事,有助于禅宗的转播而已。但是,22年后的乾隆三十七年(年),弘历看到一块达摩面壁青金石雕像后,再次写诗,表达的却是自己对禅宗初祖,对少林寺的敬仰:“厜趺坐,面壁依然。少林之石,讵比和阗。是语然乎,曰然即否。面者已非,壁复何有。同斯一花,异斯五叶。是即拈手,是即笑颊。昆仑葱岭,地脉相连。泯归去来,示现随缘。”

乾隆三十九年,参访北少林寺的弘历再次想起了嵩山少林寺的面壁影石,他写诗抒发了自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忆逊豫巡者,曾临面壁图。”

现在的少林寺碑廊里有三块著名的面壁石偈。一块出自乾隆三十六年授河南巡抚兼河务的何煟,一块出自道光二十八年起担任河南府知府的萧元吉,第三块出自年任河南府知府,后来署河南巡抚的贾臻。三者相映成趣,禅味无穷:

“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面朝壁,合着眼,壁朝面,打破壁,如愚若讷大颟顸。万古人心生荆棘,无迷无悟究何宗,兀坐分明黑如漆;黑如漆,夜中日凄凄,一苇少林壁,跨水逢羊岂有因,风清月白空相忆。空相忆、真不识,绝相超宗未足酬,得皮得髓有何益?须知壁观婆罗门,密密灵机人莫测。”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少林万古统宗门。”

“是人是石,是佛是僧,是精气神凝聚而成。本无我相,何色非空。本无定性,何灭非生。师目不识熟识,师容不息则久久,则何以贯之?惟一诚。儒耶释耶,人耶石耶,冥冥者迹耶。”

清末,曾国藩的弟子李云麟来到少林寺,瞻仰了这块石头。他写道:“达摩面壁石高二尺许,非石纹亦非笔绘。寥寥数画,隐跃石内而全神毕现,真奇观也。”

年法国人沙畹拍摄的面壁石

民国初年的一些名士如许同莘、张肇松、袁希涛、马立伯、蒋叔南、康有为、杨圻、陈万里及日本人宗演、关拙清等人都亲眼目睹这块被称为“奇迹”的石头,张肇松还专门与这块石头合影。他们的描述也与古人几无差别。许同莘猜测说:“疑此为水滨石,与灵岩山雨花台石子物理相同。”

可惜年的一场大火,把这块神奇的石头焚毁。方官员有感于影石的价值,将残存较大的一块影石送至河南省博物馆珍藏。后因战乱等原因,这块影石不知所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