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艺术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
首先是具象的,而后是抽象的,
这是孩子普遍的认知过程。
跟着“变色龙-博物馆研学”一起,
在苏宁艺术馆透过一纸水墨丹青,
听一段精彩的中国故事。
中国画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艺术流派以宣纸为底,以墨为色,落笔成画。在水墨与丹青交融下,描绘出中国优美的山水,诉说着中国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这些国画或是弘扬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或是隐晦暗讽当时的社会问题。正如日本的浮世绘影响了欧洲的印象派一样,源自中国的水墨画也影响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欧洲的艺术发展,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艺术流派。
画里的故事知多少?在苏宁艺术馆里,藏有一幅南宋画家陈容所绘的《戏珠龙图》真迹。不少海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戏珠龙图》的千年风采。这幅画的作者陈容以擅画龙而闻名天下,他与别的画家不同,他画龙很少用毛笔,而是在醉酒后直接摘下头巾,沾上墨水,在画纸上信手涂抹……他画的龙形骸放浪,大气磅礴,每每看来,不由使人豪情顿生。
苏宁艺术馆馆藏《戏珠龙图》局部
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孩子们常常会问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不知爸爸妈妈们有没有想好答案呢?
“什么是龙呀?为啥长这个样子?”
“龙是从哪里来的呢?”
“龙珠是什么?为何总是两条龙在戏珠?”
“老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是为什么呀?”
……
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起来
就是一段集历史、神话、文化风俗于一体的精彩故事。
这就是“变色龙”在苏宁艺术馆的研学课题
中国画里的中国故事!
上海苏宁艺术馆
上海苏宁艺术馆是一座漂亮的欧式建筑,但与外观截然相反的是,它是上海少有的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苏宁环球集团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致力于中国艺术珍品的收藏工作。短短三十年,苏宁艺术馆已成为一个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舞台,一个传授中国艺术的基地,一个建立“文化自信”的课堂。
我们要讲哪些故事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本中,将会读到多篇《竹石》的诗词作品。例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苏宁艺术馆里,孩子们也会看到多幅不同年代的《竹石图》。为何古代的文人对竹石情有独钟?让我们结合课本和孩子们说说“竹”与“石”的故事。
馆藏吴镇《竹石图》局部
馆藏郑板桥《竹石图》局部
古代的上海地区,孩子们是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的?他们玩些什么?沈塘的《百子图册》生动描绘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孩子们的生活趣味。这些传统游戏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早已失传,你知道是哪些吗?
馆藏沈塘《百子图册》局部
飞虎队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不少孩子都知道飞虎队英勇抗日的故事。但是你知道飞虎队的名字从何而来吗?原来“飞虎队”的名字源于我们的爱国画家张善孖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飞虎图》。张善孖以画虎闻名,但是其早期作品却不受人喜爱,因画虎的感觉像画猫,还因此得名“张猫猫”。于是张善孖作出了惊人的举动,最后所画之虎深得人心,被誉“虎痴”。从“张猫猫”到“虎痴”,你知道张善孖做了怎样的努力吗?
《飞虎图》局部,现藏于建川博物馆
老师在给孩子们讲张善孖的故事
《无双谱》里的风流人物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花木兰、诸葛亮、苏轼......这些人物不仅是古代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也是现在的小朋友依然学习的榜样。
变色龙的老师将会通过一件件珍贵的艺术画作,用属于孩子的语言向学员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有中国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人文风俗……
老师和孩子们分享故事的感受
孩子们会得到这些收获与枯燥的“说教式教育”与“填鸭式教育”相比较,“听故事”无疑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学习方式。故事对于孩子而言,有着难以言明的魔力和吸引力。即便是最缺乏耐心的小孩,也会静下心来认真地听一段精彩有趣的故事,并且百听不厌。在老师带领下,走进苏宁艺术馆,以美丽的国画为媒介,对于课堂上学习到的课本故事就会有更直观更具体的了解。
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讲
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在孩子的“构图”、“色彩”与“手法”,而不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