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陵画派是新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他们的艺术观念,集中体现在傅抱石、钱松喦两位长者的论著中。他们注重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力求用变化的笔墨形式予以传达和表现,产生了一大批既具民族特色,又富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的作品,给新时代的国画创造了辉煌,积极推动了中国画坛的生生不息。追求传统经典、切实深入生活、倡导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是“新金陵画派”的精神所在,更是引领艺术创作与审美风尚的时代强音。
Lot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纸本镜片
33×44.5cm约1.3平尺
款识:抱石金陵写。
钤印:傅、抱石
出版:1.《傅抱石名作精选集萃》P72,文化艺术出版社,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P,保利艺术博物馆,年。
3.《纪念XX成立九十周年作品展纪念册》,保利艺术博物馆,年。
4.《其命维新——傅抱石的一生》P,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年。
展览:1.“祖国六十周年华诞——艺术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年。
2.“纪念傅抱石诞辰周年收藏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年。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二)”,保利艺术博物馆,年。
4.“纪念XX成立九十周年作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年4月。
年12月,伟人的《七律·答友人》发表,诗中颂扬了壮丽秀美的湖南景致,成功地激发出傅抱石的创作情怀,凭借此前的“写生长征”、以及对伟人故乡的考察与写生素材积累,加之对于伟人诗歌的独特理解,《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经典图式便在该诗公开发表后不久孕育而生,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在年接连创作了同系列多个版本,先后被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江苏美术馆藏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湘江橘子洲头、东方红、太阳升、人们响应号召,带上干粮,扛着农具,唱着歌儿,早早出去生产,江滨林立的工厂机器轰隆,江上的轮船烟雾缭绕,这是一片新中国城市繁华忙碌之景象,正如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给人以无限希望。岸芷阡陌,船楼人群,画面中心依稀可见风展红旗。江面多有留白,留白处江面平静辽阔,令人感受包容孕育新时代的壮美河山是如此的宁静而包容。此作描绘的场景和此前傅抱石到伟人家乡的实地考察写生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去陈出新的理念让先生的画面素材与传统山水画所表现的意象截然不同。他用自己的笔墨给予这种景象一种别开生面的创造,营造出一种新中国独特的伟人诗意画风格。
是幅《芙蓉国里尽朝晖》,为“芙蓉国”系列作品中尺寸最小的一件,同时也是较为特殊的一件,相比于其他作品的行书题字,此幅是唯一一件用篆书题款的作品。此作虽小,但画面元素的丰富性却毫不逊色于其他较大尺幅的作品。从船只的描绘、烟雾的渲染、人物的刻画、远山的处理,均极尽所能、细致入微、可看性十足。此作未标明年款,只题写“抱石金陵写”五个篆字,钤印傅、抱石。
傅抱石年1月所作《芙蓉国里尽朝晖》(《傅抱石全集》P)
以《傅抱石全集》里年1月所作的《芙蓉国里尽朝晖》作为参照,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此作极可能为傅抱石先生于年开始“芙蓉国”系列创作最初的画稿之一,这样的画稿常常是画家最初创作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充满饱满的情绪和丰富的灵感,作画的状态更为随性和放松,笔随心运,自然生发,每一处下笔犹如源头活水不断涌现。在仅有1.2平尺空间内,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浪漫的、诗意的“芙蓉国”,可谓“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此幅可以说是“芙蓉国”系列的萌芽之作,意义非凡。
Lot傅抱石《观沧海》纸本镜片
32×39cm约1.1平尺
款识:抱石金陵写。
钤印:傅、一九五四
出版:1.《荣宝斋特刊》P19,荣宝斋出版社,年10月。
2.《傅抱石信息资料4》P,南京博物院,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傅抱石以洗练的笔墨,生动的气韵,将卓绝千古的诗意表达出来。蓝色的大海,充分表现了吞吐日月的大海苍茫无际。画水,先生有独到之处,瀑布、水口、湖泊、溪流,画法各不相同又与传统画法迥异。画湖海,旧法一般是用曲弧线条,层层排列钩勒。先生之法,创造性地用散锋淡墨,轻擦横扫,一挥而就,再用蓝色渲染,远处及中间留出空白,于是,白波翻滚,无边无际的空阔海面就出现了。风声、涛声,竟觉得“展看是画忽非画”好像真的站在了海边。画心碣石之上,高仕立于江岸,遥望沧海,线条极为凝练,勾勒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诗意盎然。大面积的水面,烟云浩渺,水急湍流,咫尺千里,气势雄浑。笔势飞动之处如龙蛇腾舞,笔墨淋漓,有瞬息千里之势。尽显傅抱石游刃有余、融会贯通的慧心巧思。
Lot傅抱石《湘夫人》
纸本立轴年作
66×38.5cm约2.3平尺
款识:甲申二月既望新喻傅抱石写。
钤印:抱石大利、其命维新
出版:《全国文物商店典藏书画精品集》P,文物出版社,年。
傅公此件以准鸟瞰式的视角观察,湘夫人略成S身段,身材秀欣,长袍大袖,宽裙曳地,怨而不怒,忧而不伤,矜而不傲,于仙雅古脉中呈现出坚贞傲骨的人物特质。傅公于本幅注意仕女面部勾画和服饰衣纹的线描,尤其是对眼睛刻画极尽精微:先用淡墨勾轮廓,复以较浓水墨勾眼皮,再转至淡墨运散锋画双眸瞳孔,进而达到含蓄深邃又玲珑剔透的效果,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此意。湘夫人衣着取顾恺之《女史箴图》式样,衣纹略变高古游丝描工谨之意,线条更具流畅飞动之势。服饰陈色以冷为主,除飘带用红,衣纹、领口染皂以外,余处或浅绛、或素白,显湘夫人仙古之质。同时,傅公又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渲染气氛:以淡墨加赭色画出大小不一的点,看似漫不经意,趁湿勾出叶脉,即成方向、姿态各异的枯叶。满纸散落,与人物的形成动与静的对比。
Lot钱松喦、宋文治、亚明、魏紫熙《云水四帧》纸本镜片
钱:74×45.5cm?约3.0平尺
宋:68.5×43.5cm?约2.7平尺
亚:67.5×42cm?约2.6平尺
魏:69×46cm?约2.9平尺
款识:1.黄山晴雪,此景写石荀峰之胜余最(爱)作北海之奇观(最下落爱字)。娄江文治记。钤印:娄江宋灏、文治画印、九十年代、松石斋
2.流徽榭,钟山胜景之一,钱松喦作于金陵高云岭畔。钤印:钱、松岩、大好河山
3.黄山云戊寅冬月亚明作。钤印:亚明、悟园主人、近水山
4.峡江春晨,甲戌秋魏紫熙。钤印:魏、紫熙、九十年代
钤印:钱松喦写钟山胜景老年之精品,文治。钤印:娄江文治
出版:钱松岩《黄山晴雪》出版于《钱松岩画集》p80,凤凰出版社,年。
这套四屏分别出自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亚明四家,宋文治画《黄山晴雪》,钱松喦画《流徽榭》,亚明画《黄山云》,魏紫熙画《峡江春晨》。祖国的壮丽河山,在画家们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象,钱松喦的浑厚沉着、宋文治的清秀、魏紫熙的坚凝刚健、亚明的空灵巧拔,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套四屏中,画家们清新的生活气息与灵性的笔墨相交融,以秀美、柔美为主调,而秀中有雄、柔中带刚,以传统笔墨为根基,同时不拒绝吸收外来技法,且能不露痕迹,十分自然地融入到中国民族绘画传写性、倾泻性、书写性三者辩证统一的“写画”美术体系中,实为难得。
Lot钱松喦《太湖胜境》纸本镜片
66×cm约7.9平尺
释文:水桃霜橘压舟车,青鲫银鮆網不虚。七十二峰三万顷,满山花果满湖鱼。我生于太湖之滨,不但山明水秀为江南胜境而鱼米丰收亦江浙财富所藏,我爱太湖,我爱故乡。
款识:钱松喦诗画并记时年八十有四。
钤印:钱、松岩、松喦诗画、大好河山、河山新貌
备注:委托方得自钱松喦家属。
《太湖胜境》是钱松岩新时期绘画的代表性作品,描绘的是钱松岩的家乡太湖的春天。画面构图元素丰富,既有传统之景,又有现实写生,一副欣欣向荣之姿,“笔墨当随时代”跃然纸上。笔墨上,雄浑古拙,苍健有力,线条古朴敦厚,充分展示了钱松岩的传统功力。用色上,大胆创新,使画面对比更加强烈,更具象征意味。尺幅上,作品约有八平尺,在钱松岩的作品是已算尺幅巨大,从艰苦中出来的艺术家,都是力求以小见大,极度惜纸,此件大作定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精心创作,亦是同类题材中不可多得的佳构。要特别提出的是,此幅作品藏家直接得自钱松岩家属,从未公开露面。
Lot魏紫熙《燕山胜迹》
纸本镜片年作
97×cm约15.7平尺
款识:燕山胜迹,一九八一年七月画于南京,魏紫熙。
钤印:紫熙画印、造物为师
备注:魏紫熙家属友情提供。
年魏紫熙去湖南写生创作了《黄洋界》,反响巨大,也是魏紫熙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此后几年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对景写生,创作了大量精品。此作无论构图,用笔用墨都与《黄洋界》高度一致,体现了艺术家创作时的高标准,践行了艺术家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生活,用笔墨绘出山河新貌的艺术理念。该作品创作于年,有六尺整纸,尺幅巨大,乃艺术家倾心之作。据家属回忆,年魏紫熙去日本访问写生,后在南京郑州徐州等地连续举办个展讲学等活动,身体抱恙。年就未在参加大型活动,居家修养潜心创作,该幅作品即是此间精心创作的。
Lot宋文治《庐山壮姿》
纸本镜片年作
76×47cm约3.2平尺
款识:庐山壮姿。一九六零年夏月赴庐山体验生活,见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深有感触。是日灯下捧读XX诗词《登庐山》浮想联翩,恭録如下: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娄江文治于庐山宾馆画并记。
钤印:宋文治印、宋灏画印、松石斋、江山如此多娇
此作庐山画面气势恢宏、郁郁葱葱、秀润有致,山顶云雾缭绕苍茫,山腰坡石嶙峋,山树葱茏,间有屋舍掩映其间,山脚麦田葱郁井然,层层渲染,骨厚气清。此作笔力潇洒雄健,经斧劈、抱石皴染,得深茫沉厚之意境,无疑是宋文治在60年代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力作。
Lot亚明《观云听泉》
纸本镜片年作
95.5×cm约15.2平尺
款识:观云听泉,丙子夏日近水山庄写,亚明。
钤印:亚明、江南布衣、近水山庄
出版:《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作品选》P,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2月。
作为新金陵画派的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亚明主张“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鲜活的时代气息。“金陵四家”中,亚老年纪最轻。此巨幅《观云听泉》取势逼人,全以正面景色出之,给人坚实的体量感。画家在色彩浓重的层迭的群山间,留出空白,或晕染成山腰漂浮的烟云,或作飞泉,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打破了浓墨的沈闷,而且增加了画面的音效,令观者似乎能听到滔滔江水,瀑布飞泻的巨大轰鸣声。山崖云雾氤氲缥缈,气韵灵动,山崖边的大雁,凌空飞翔,又添了生气。三人或站或坐或倚,观云听泉,志趣高雅,有脱尘出俗之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