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理论与画面石欣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欣赏石头与欣赏绘画一样,必须有生活的感受才能读懂画中的精髓。比如我们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一棵大树,并在那里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有一个类似的画面石,必然会引发我们内心的亲切感,这就是生活的积累。石涛讲要“搜尽奇峰打草稿。”文同也讲“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中有竹,眼中才有竹,手中才能画出竹。否则竹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如何能画出竹来。

有时在河边拾石,会发现别人扔了不错的风景石,为什么这样,就是一些刚学着捡石的朋友只认像人像动物的画面,而对风景图案不注意。原因就是因为他胸中无“竹”,没有风景画面的印象,古人对画家有“传移模写”的要求,就是要画家通过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学习掌握绘画技法和技巧,同时也要求画家多写生,积累生活素材,为创作打基础。

作为赏石活动,我们不需要临摹、写生,但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多看一些风景,欣赏一些艺术摄影,了解一些绘画知识。至少可以在电视上欣赏到国内外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等画面,直接间接的多积累一些图案。只要脑子里有了丰富的图像,才能在欣赏画面石时游刃有余,灵活应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一般说来,风景石较人物、动物石容易形成,几个色块,几根线条就有可能形成一个风景。因为山峦、树木本没有严格的规范的形状。

苏东坡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当然风景石虽易形成,但要形成有意境的也是很难的。在中国山水画构图中,有高远法,平远法,深运法。

所谓高远法就是仰视的角度看,大多画面较满,表现的山高岭峻,山石嶙峋,树木繁茂;而深远就是俯视的角度表现的较为广阔的景致,画面大多简洁,山只有轮廓、留有大片空间,如“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等题材;平远是平视的角度看物景,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

五代的荆浩,关同,宋代的范宽的作品大都表现大山大川的风格与马远、夏圭表现自然风光一角的简约画法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赏石中有很多画面也是如此。河南嵩山出现的国画石,画面多表现高远景象,层层叠叠的山峦,很令人激动。而在黄河石、三峡石的画面中,就有许多表现平远、深远图案的,远远的地平线,连绵的山峦,空旷的天空,流动的云朵,给人开阔空灵的印象。

画上的繁简取决于画家要表现的内容,宋(佚名)《八十七神仙卷》与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没有艺术高低之分,只是反映内容不同。与画家创作不同的是,画家根据表现内容决定使用方法构图。

而欣赏石上画面,我们是根据石上画面来分析这是表现得什么内容。如果林中雀闹的小鸟、葡萄架上爬行的螳螂、窜跳于树枝的松鼠、嬉戏于荷塘的鸳鸯、古松下的仙鹤、荷叶上的蜻蜓、喧闹的青蛙,花中四君子中凌霜的秋菊、傲雪的梅花、婆裟的翠竹,独芳的兰草,还有岁寒的友松、竹、梅等等,这些生活中的景象和常见的绘画题材如能出现在石头上,也都会令人陶醉。

(宋)黄公望说:“山坡中可以置房舍,水中可置小船,从此有生气”。(明)唐志契也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在石上山水画面中,如果有树木、鸟兽、人物的话,那会使画面增添许多生气;两个相对鸣叫的小鸟要比两个相背的动物容易生产意境和情趣。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生活在河边的人对水景就亲切;生活在山中的人对峻岭就崇拜。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多观察、多积累,就会在欣赏画面石时不断的有新收获。

真正在石上反映的画面不光是由类国画的,也有类油画、水彩、版画、剪影、摄影等多种效果的图案。对绘画而言,不论哪种画法,只是技法、工具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但画理相同。对于赏石艺术,我们前面说过,绘画理论只是有借鉴作用,而不是生搬硬套。美石欣赏与其他艺术欣赏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其独特性。

艺术是多元的,有古典的,现代的,具象的,抽象的等多种元素,对石的欣赏同样也是多元的,也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手段去欣赏。用绘画的理论来指导赏石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只是希望对大家在画面石的欣赏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了解一些美术知识,储存一些画面图像,对欣赏石上画面就会有一定帮助。正所谓玩石越久越精,实际上是积累多了,经验多了,看石头也就准了。

作者简介

苏立社,生于“大跃进”年代,在“学工学农”高中毕业后,曾插队、当兵,后直在企业工作。喜爱美术、玩过根艺,但最终与石结缘。

年与其他奇石、石艺爱好者在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内筹备组建了黄河石艺研究会,任秘书长。也曾参与组建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黄河奇石专业委员会、甘肃省黄河石协会,是甘肃省观赏石协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先后参与组织过兰州民间根艺、盆景、奇石展和历届的甘肃省黄河奇石精品展等。也是7年、9年兰州举办的全国大展及其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5年受桂林石展资料启发,在协会提出编印兰州黄河石研究文集的建议,经理事会研究讨论,在协会的支持和一些文化人士的努力下最终编成了第一本《黄河奇石文集》,即后来的《石友》,苏立社曾主持《石友》工作十余年。并发表大量赏石文章。

·END·

文章节选自《逸璞石语·绘画理论与画面石欣赏》,作者苏立社

一门科学知识的普及一次动手能力的提升一件精美作品的呈现“知了工坊”青少年地球科普课程↓↓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