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雁翔先生在北京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中国丝路文化促进中心留影

一蓑烟雨任平生——周雁翔印象家水牧野

雁翔是个迷一般的传奇,异乎寻常的存在。他中学没有毕业就去了军营,下过乡、当过兵、做过工,典型的工农兵,而他却挚爱文学,笔耕不辍,出版有诗词集、散文集、短篇小说、杂文集、箴言集、楹联集、编译古典文学《聊斋志异》、论文集、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文集、长篇小说《蒲松龄》、《寒灯夜语》电视连续剧《蒲松龄》、单本剧《磨难曲》、专题片、音乐片等百余部作品,累计著述千余万言。继长篇叙事诗《书魂》与长篇报告文学《情缘血河》、《谁持彩练当空舞》后,近日又有长篇小说《寒灯夜语》问世,硕果累累,不胜枚举。

他在蒲松龄纪念馆工作十四年,从一个部门负责人成长为馆长,把蒲松龄纪念馆的各项工作搞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多姿多彩,创下骄人业绩,令世人嘱目,因此,被老百姓誉为蒲松龄纪念馆最好的馆长。他任淄博市图书馆馆长不过六年,就独辟蹊径,改善管理,扩大图书专业交流,促成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对淄博市图书馆的书籍爱心捐赠,且发起组建了全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名噪南北,一时无二。他离职后在北京创建了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絲路文化促进中心,旗下有十几家大型文化基地,范围遍布大江南北,涉及多个门类和行业,活动频出,影响日盛。他任淄博市文促会聊斋文化专委会首任会长仅一年,就策划组织了纪念蒲松龄诞辰周年系列庆典活动,还主持成立学术专家组,对《醒世姻缘传》作者进行学术研究,组织了《四季如歌一一诗书画印展》的全国巡展活动,各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高潮叠起,好评如潮。他创意策划的大型文化主题项目走出了国门,将中国的和平文化推广到世界,他精心策划创意的《世界和平女神》、《黄山-黄帝源》、《孟姜女故居纪念馆》等大型文化主题创意项目斐声海外,受到广泛赞誉。

他就好像態熊燃烧的火把,走到哪里,就能燃烧到哪里,且如星火燎原,势不可挡。他好像是一座灯塔,可以照亮前进的航向,使人们可以透过眼前的迷雾,可以看到更远的前方,心中有更远大的日标和明确的方向。他好像有巨大的磁场,能够凝聚团体旳力量,吸引更多志同道和的有识之士,共同奔走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他有着超常独到的思维和大脑,各种奇思妙想和新颖构思不断涌现,许多的文化创意项目构思奇妙,如天马行空,神来之笔,令人叹服。他有着充沛的精力和能量,每天不知疲倦的工作和伏案达十几个小时,工作量是常人的几倍,挑灯夜战、夜以继日成为常态,业绩成果数量之多,超出了人们的想像。

当下文化是个热门话题,说文化,雁翔更是有他独到的理论与实践,他说:“文化是做的,不是争得。做文化要掌握两把钥匙,一把是共性文化的钥匙,一把是个性文化的钥匙,共性是基础、是土壤、是躯体,个性是特色、是生命、是种子、是灵魂。只有掌握了这两把钥匙,打开文化中这两个密不可分的理论感念的内涵,您就找的了做文化的诀窍和走进成功的门栏。”这就是他的雁翔文化定律和他做文化创意策划设计的理论真谛与宝典,多年来雁翔就是遵循着这个概念和宗旨探索发展着他的理论,实践、践行着他的不懈的追求,无疑他成功了,硕果累累,枚不胜举,这一点,在他出版的《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中得到了验证和圆满的总结。

在他身边,自恃有才的人也会觉着暗然;自以为勤勉的人,也会觉得不足;自以为有格局的人,也会觉的有差距;自以为善谈的人,也会收敛锋芒。他的大智慧和勤奋刻苦令人敬慕,无法超越和模仿。著名的作家,石英与他一见如故,欣然命笔,为他题写了:“周游八级,雁翔万仞”,著名词家乔羽给他的歌词专著《飞鸿之声》写了序,还题词:“齐鲁文明常在,蒲翁乡里有人”包含了敬佩与赞扬,著名老诗人臧克家赠雁翔题句道“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真是诗人心心相通,臧老还为周雁翔编著的《聊斋题咏》撰写了序言,著名作家姚雪垠与周雁翔亲切交谈并题联“经多实践思方壮,看破浮名意自平”相赠。这些题词,一直勉励着他风雨前行。

雁翔品如梅、性如松、情如竹

有人说雁翔品如梅,性如松,情如竹,他的格局,他的境界,他的智慧,他的成就,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一个社会活动家和大型文化项目策划者的称谓,有人说他原本就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诗人,也有人说,他一直沿着摄影走下去,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摄影大师,然而,实践证明,他更是一个领导者,一个引路人,一个领头雁、一个大型文化团队的核心人物和精神领袖了。

虽然,作为性情中人,他的文章也还可以细琢,但是,瑕不掩瑜,他的格局、理念、眼光、思维是无人能及的。更为关键的是,他把热爱与执着都付诸了实际行动,经过了不懈的努力,有了最终的成果。而有的人却是一辈子都停留在想像、空谈中,而从不付诸于任何实际行动,却还抱怨命运不公。这,也许就是他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和成功之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也许你写的比我好,可是你们没有写,而我写了!”话虽然朴实,却讲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事情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或空谈出来的,你纵有万千才华不付诸行动也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无法成其正果。这也是现代社会反复强调讴歌的主旋律,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之所在!任何成果都是奋斗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拼搏出来的。当然,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干的过程是辛苦备至,昼夜煎熬,也可以说,点点滴滴成果都是点点滳滴的汗水和心血,都是无数个不休不眠的白天和黑夜。这里没有捷径,没有侥性,没有神助,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全靠自己努力的辛勤劳作才能得到。

所谓“天道酬勤”,大抵如此!这么一个神奇的人物,他的人生历程也必定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的。

雁翔有幸,出生在建国之际的山东淄博沣水,家中长子,父慈母爱,平安健康的长大。雁翔有幸,生长于一代文豪蒲松龄的故乡,从小生活在聊斋文化的氛围里,一生与蒲松龄有着不解之缘。幼时的夜晚,他无数次聆听着父亲讲述的聊斋故事入眠,神秘的聊斋故事和蒲留仙传说令他如痴如醉,心驰神往,引发无限的遐想。他曾无数次眺望过蒲家庄古老的土城墙,眺望过蒲松龄故居大门口的沧桑老槐和黑漆大门里那神秘的院落,想像着绿屏斋书案上闪烁的灯光和聊斋故事里的狐仙神怪,心里浮现出许多的联想,希冀着黑夜里能出现一个会飞的狐仙,或是一个会穿墙的道士,亦或地上会瞬间长出一棵结满果子的梨树,或者菊丛边有一个醉卧的神仙。在他无尽的想像和期待中,一颗聊斋文化的种子在他心里悄悄的生根、发芽,并日益成长,以至于魂牵梦绕,终身难忘,结下不解之缘。

他中学期间适逢那个“史无前例”的日子,他的性情得到极大的释放,无拘无束,恣肆张扬。中学还没毕业,他就向往当一名军人,写了“跟毛主席当兵”的血书后,参军入伍到泰山脚下度过了几年军旅文艺宣传的时光。复员后,他到电器厂做了一名工人,在马达轰鸣中与机床为伴。这家电器厂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是由文革中被裁撤的市水利技校创建,知识分子众多,文化氛围浓厚,与别家工厂自有不同。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白天在车间里辛勤工作,夜晚就在昏黄的灯光下,做着他的文学梦,苦吟着一行行诗歌,挥写着一篇篇散文,漫漫长夜,乐此不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辛勤耕耘终有收获。终于,随着他的诗歌、文章的不断发表,他的文学才华渐被发现,被调到厂工会专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自此,他走上了握笔杆子的文人之路,从此更加勤奋耕耘,一发而不可收。

80年周雁翔在蒲松龄纪念馆工作照

二十世记80年代初期,由于他的文名日盛,他被调入蒲松龄纪念馆工作。来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故居,置身一代大家的文脉气息空间,他仿佛是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心灵的家园,进入了文学艺术的殿堂。他就像一个饥渴的人遇到一泓甘泉,又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开始如饥似渴的汲取着聊斋文化的营养,心中充满着对学习的渴望和获取到大量所需知识的满足。他开始不分昼夜的写作锤炼,不分昼夜的研读文献,无数个夜晚,他伏案疾书,无数个夜晚,他构思在聊斋的小院,一首首诗歌就此写出,一篇篇研究论文,开始在杂志报纸发表呈现。这期间,他陆续发表了《情溢聊斋春漫淄博》、《飞鸿之声》、《金色的梦》、《雁翔诗选》、《磨难曲》、《聊斋情深柳泉意长》、《聊斋志异在国外》、《导游在人妖鬼狐的艺术世界里》、《蒲松龄纪念馆大全》、《蒲松龄新年谱》、《蒲松龄故居》、《聊斋题咏》更有《请喝一杯柳泉水》、《聊斋牡丹分外美》、《我爱聊斋石榴花》、《聊斋与柳泉》的歌声流传大江南北和一系列文化专著与文集影响国内外。还领导翻译编撰了《全译白话聊斋》、《少儿白话聊斋精选十卷系列丛书》、《聊斋故事全诗集》、《新聊斋故事集》等多部聊斋文学作品,扩大了聊斋文化的影响,满足了广大聊斋爱好者的需求,使聊斋文化的宣传和发展有了崭新的气象。

他创刋发行了国内首家专业研究蒲松龄和聊斋文化的季刋《蒲松龄研究》,并任执行主编。《蒲松龄研究》自正式创刋后,不仅为蒲松龄研究者提供了专业的沃土园地,进一步推动了蒲松龄研究的开展,更为聊斋文化的研究、学术交流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一个偏僻的文化单位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对此,中国文化报曾用整版篇幅给予了详细的报道。

他丰富了聊斋文化的表现内容和存在形式,把聊斋文化和蒲松龄故事搬上屏幕上,他作为编剧参与创作完成了长篇电视连续剧《蒲松龄》剧本并参与了拍摄,后又陆续完成了多部聊斋文化的专题片与音乐片,并多方协调筹集,完成这些作品播映的各项工作,使蒲松龄和聊斋文化走上荧屏,走进千家万户,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大家所熟知,使蒲松龄和聊斋文化变的有血有肉,亲切感人,从而拉近了一代文豪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他拓展了聊斋文化的发展理念,在经过详尽的考察,在认真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聊斋城和聊斋大世界的方案和提纲》、《聊斋头柳泉源景区策划没计方案》、《聊斋古镇的构建与策划》,对聊斋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和整体建设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和绸缪。

他扩大聊斋文化的开放交流,创新办馆方针、一改坐等游客上门的老传统,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快蒲松龄纪念馆的横向联合,使聊斋文化走出去,把其它优秀文化请进来,积极组织与《龚自珍纪念馆》、《重庆红岩魂纪念馆》、《甲午海战纪念馆》、《九江文化名胜管理处》青岛博物馆等国内几十家纪念馆与博物馆开展学术交流,结为兄弟单位,不但拓展了文化管理的视野,更是开阔了工作的思路和范围,还大大提升了所在城市间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使当时的蒲松龄纪念馆发展红红火火,朝气蓬勃,风生水起的进入一个巅峰期。

周雁翔不但亲自带队在全国各地举办蒲松龄纪念馆馆藏书画展,还在蒲松龄纪念馆创办夜校,亲自为全馆上课,讲博物馆学、名人纪念馆学聊斋学、礼仪学、讲解学、历史学、管理学等,还请外教学英语、日语、语言学等,大大提高了全馆文化素质与业务能力。他注重人才的培养,吸纳社会人才招进馆内,培养了一直过硬的讲解导游队伍,不但得到了专家学者领导的啧啧称赞,也赢得文化名人影视明星们的青睐,更广泛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一致赞扬和好评,致使国内同行慕名来学习的络绎不绝,说起蒲松龄纪念馆的讲解员无不感叹赞不绝口的成为一段佳话。那时他培育得这支朝气蓬勃的讲解导游队伍可是文博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提高全关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他请许多专家来上课,传经送宝,他利用业余时间亲自为全馆员工授课、培训,他亲自策划设计撰写陈列大纲和讲解词,从宏观到具体细节,一字一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尊寻着他的创意实施,历史环境与历史意境统一,古朴典雅,能藏不露,从门厅、庭院到展厅和聊斋,从绿化到陈列到解说无不渗透这他的心血与汗水,更洋溢着他奉献的、一般人不能比拟的智慧,至今几十年过去了,但依然熠熠生辉。

他还创办了蒲松龄纪念馆的第三产业,设立了餐饮、装修、建筑等下属单位,不仅增加了纪念馆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加强故居的维护和修缮,而且还能方便游客的参观旅游,还带动了故居周边经济的发展。

渐渐的,人们发现,蒲松龄故居坑洼不平的街巷变成了平整的青石板路,村容村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仿佛是一个沧桑的老者重新焕发了青春;渐渐的,人们发现,蒲松龄纪念馆的陈列越来越丰富了,通过不断的征集,馆内藏品由百件扩展到了万件,人们每次参观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惊喜;渐渐的,人们发现,蒲松龄纪念馆的墙壁上出现了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绘制的大型聊斋故事壁画,夸张的人物造型和梦幻般绚丽的色彩,如天马行空般变化的背景,将聊斋故事的浪漫魂丽演绎到极致,令人想像无穷,叹为观止;渐渐的,人们发现,蒲松龄纪念馆有了一些普通话纯正的年青女孩子,可以全程为游客做内容全面的规范讲解,游客在参观蒲松龄纪念馆时,不仅可以了解聊斋文化的昨天和今天,而且还可以听到和聊斋有关的美丽故事和动人传说,聊斋文化不仅是高山仰止,博大精深,而且是有血有肉,亲切感人;渐渐的,人们发现,蒲松龄纪念馆的庭院有了生机盎然的小竹林,那亭亭玉立的修竹为故居带来了怡人的诗情和画意,夏日里靑竹迎风起舞,绿叶婆娑,仿佛在讲述一个个迷人的聊斋故事,冬日里修竹凌寒而立,白雪落下时尤如披上轻柔的白纱,雪花中幻化出无数聊斋精灵,给人以无限情思,使人们在感受聊斋文化的洗礼时,还有另一番诗意的感受。

所有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无不渗透他的殚精竭虑,渗透着他的亲历亲为,渗透着他的心血汗水,无怪乎蒲氏故里的乡亲都将他视为蒲松龄故居发展的功臣,视他为蒲氏一族的亲人。他爱蒲松龄纪念馆,胜过爱自己的家,他爱蒲松龄纪念馆的文化气息,如同他爱早上清新的空气。他爱纪念馆的一草一木,如同爱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辛勤呵护有加;他爱纪念馆的典藉文献,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不仅精心的守护,还千方百计的征集和研究,使其再现芳华;他爱聊斋文化的博大精深,总想使其传承发扬,声名远播,影响远大。他把自己的青春、心血都献给了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纪念馆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血肉相连、割舍不掉的牵挂。应该说,有这样的人担任蒲松龄纪念馆的馆长,可谓是相得益彰,天作之和。

在蒲松龄纪念馆的十四年,是他学习成长的十四年,也是他耕耘收获的十四年,是他辉煌的十四年,是他生命里的黄金期和最华彩的乐章!他在这里,从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成长为蒲松龄纪念馆的馆长。这十四年,也是他事业发展的加速器,理想腾飞的奠基石,为他今后展翅高飞插上了翅膀,为他今后潮头远航鼓起了风帆。可以说,蒲松龄纪念馆这片神奇的沃土养育了他,成就了他,而他,也以热血和智慧使蒲松龄纪念馆声名远播,大放异彩!

周雁翔等翻译编著的《精选少儿白话聊斋》十卷本

人们翘首期盼,充满好奇,不知接下来蒲松龄纪念馆在这位天才馆长的带领下,还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奇迹?毕竟蒲松龄纪念馆己经低调沉默了这么多年,一旦高调复出,华丽转身,人们心里自然充滿了期待。

可是,事情的发展与人们的美好愿景背道而驰。就在他为蒲松龄纪念馆沤心沥血,竭尽全力地绸缪着未来,描绘着蓝图的时候,一双神秘的手把这一切画上了休止符,按下了暂停键。

周雁翔立于蒲松龄与王渔阳两位先贤雕像之间做了个手势

一纸调令,中断了他憧憬的聊斋梦。其实何止这一纸调令,在他的《从聊斋到图书馆》诗文中形容是“十二道金牌”,那一夜,他在聊斋小院整整坐了个通宵,由此可见他当时的依依不舍的怅然心情。

早在年周雁翔就几次论证提出了建设聊斋大世界、聊斋城、狐仙园、保护建设蒲家庄古村落的议题,并亲自考察论证,创意策划设计发表和递交可行性方案,直到年,淄博市人民政府采纳了周雁翔馆长策划、论证、设计的“关于建设聊斋城和蒲家庄古村落”的建设方案,并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十五号文件实施。不久因周雁翔调任淄博市图书馆任馆长而搁浅,这个论证是周雁翔年至年的一个关于蒲松龄纪念馆发展建设的重要的里程碑,如果实施必然是聊斋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跨越性的突破与腾飞。可惜了,人生总有好多无奈,可又怪谁呢?雁翔带着他无限的眷恋和他魂牵梦萦的聊斋,告别了这片他为之付出和奋斗的热土。

他的新职务,是淄博市图书馆的馆长。许多人都以为,他从此会安居一隅,在淄博市图书馆的书山文库中沉静的读书吃茶,淡泊修行,因为世人眼中,图书馆这个安静孤寂的领域,实在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风浪,擦出什么火花来。可是,没过多久,市图书馆发生的明显变化,让许多人始料不及,大跌眼镜。人们才意识到,原来在图书馆也可以有这么多的想像空间和发挥余地。

雁翔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他是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很快他就拿出了他本质里“拼命三郎”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图书馆的工作。

首先,市图书馆大门口那狹长的胡同小路竟变成了艺术长廓。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原来市图书馆靠街的一面建起了文化商场,图书馆的主楼被挤压到了文化商场的后面,要到达图书馆的办公区域只能从一条狹窄的楼间小巷通过。这条小巷灰暗、破败,淄博市图书馆的大牌子就委屈的挂在这小巷的入口处。这种状况,曾经被许多人讥讽和垢病,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保持着原样。这一切,终于因他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他亲自策划设计并组织人员,将这条小巷的路面铺上了彩色水泥,拆除了一侧的残墙断壁,将这条小路的墙壁装饰一新,修建成了80多米的“绿岛文化艺术长廊”,并先后举办了“中国图书简史展”、“地方文献展”、“图书馆新馆荟萃展”、“摄影作品展”等百余个展览。人们穿过这条狭长的小巷时,映入眼帘的是五彩斑斓文化和艺术气息,不再是单纯的行进了一段距离,而是走过一段文化艺术的旅程,体味了一种诗意的氛围,有着一种奇妙的审美和愉悦的享受。当时竟然成了淄博一道靓丽的风景被人传颂。

换新装的不止是小巷,他还拆除掉馆内破旧的旧房破墙,建设了绿地,花池,在馆内迎门处设立了他亲自参与设计、由名家绘制的题为“图书馆之光”的大型彩色陶瓷壁画。由此,整个图书馆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谁也没有料到,这世人眼中的隐世之地居然也被他赋予了神奇的色彩,也被他搞得红红火火,风声水起,也被他开创了新的天地。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重新审视这个神奇的人物,不知道又会出现哪些出人意料的手笔。

很快,事情就有了答案。一种新颖的连锁店形式的《风帆读书社》在全市相继出现,人们就近就可以看到最新出版的图书和喜欢的读物,市图书馆将服务的视角延伸到了基层市民中间,最新的图书,最快的流通,最优的服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爱书的人惊喜的发现这一新生事物,如同在荒漠中发现了一片绿州,一时间好评如潮,趋之若鹜。这样既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方便,也开辟了新形势下办馆新思路的举措,被省文化部门在全省推广。

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专项图书服务也开始崭露头角。他倡议支持在市图书馆内新开辟了“地方文献资料室、“齐文化书库”、“聊斋学书库”等专项服务部门,将有地方特色的书籍、文献、资料进行专项管理和存放,不仅有利于地方特色文献资料的征集和使用,还方便专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查询和使用,给当地文化的研究和普及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受到广泛赞誉。

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图书馆做为社会公益部门,长期以来发展受到经费窘迫的制约。为了打破图书馆发展的经济瓶颈,他顶着巨大的风险与压力,大刀阔斧的调整与理顺了与文化商场的关系,解除了部分违约合同,解决了承包人长期欠款的问题。又成立了“淄博金钥匙集团开发总公司”,下设“图书销售公司、“文化用品公司”、“绿岛酒家”、“大卫艺术社”等经济实体,加强了图书馆的经济能力,为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也美化了图书馆的外部环境,提高了淄博市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他还主持出版了全市第一部图书馆研究论文集一一《百家论丛》。他发起征集了全市有关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多篇研究论文,选优结集出版了全市第一家图书馆研究论文集一一《百家论丛》,极大的调动了大家学习研究探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建设的积极性,在图书馆学界形成学习研究实践的蔚然新风。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大手笔还在不停的展现。首先周雁翔抓住每年一度的图书馆宣传周大做了文章,多年来全国图书馆大都搬张桌子椅子在马路边像摆小摊一样应付一下,这次谁都想不到周雁翔亲自创意策划设计,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满街的横幅竖幅:“图书馆是智慧的太阳”物化的请到博物馆,文献化的请到图书馆”、“我们是鱼、图书馆是智慧的海”“图书馆是社会的发恼”“让我们托起图书馆这轮智慧的太阳”等,他们唱着自己写的《图书馆之歌》、演着自己编排的节目《春满图书馆》,上百个宣传站,上百个关于图书馆的展览、几十个演出队、锣鼓队、宣传车、五区三县的图书馆代表队来了、文化系统各个单位的宣传站来了,各个文艺团体、歌舞团、京剧团、五音剧团、专业的、业余的都来了,兄弟馆来了,省里主管部门来了,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来了,市里分管领导都来了,整个共青团路汇成了图书馆的海洋与河流,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图书馆一个宣传日搞得这么大可说是空前绝后,总指挥俨然是周雁翔,在整个活动的高潮中,新闻发布会准时召开。无疑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周雁翔在这个全国每年都同时在搞的活动发挥到了极致,演绎得如此精彩,轰动了全国,振兴了昏昏欲睡的图书馆,也刷新了图书馆宣传周。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花样之新奇、空前绝后无可复制,一切安排的轰轰烈烈、安然有序,井井有条,这里面倾注了雁翔的智慧与心血和一般人做不到的精力。毋容置疑,淄博图书馆在全国图书管系统独占了鳌头名声大起。周雁翔又一次获得了成功,当然,也为以后的人生埋下祸福的伏笔。

周雁翔在山东省图书馆工作会议上介绍办馆经验

为了扩大图书馆的对外开放交流,开阔眼界与视野,提升管理水平,他马不停蹄的又与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福建等图书馆同仁倡议发起组织了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并主持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有两百余家地市县图书馆馆长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被选举为联谊会首届主席。他连续主持了十四届全国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并创办了由淄博市图书馆承办的联谊会会刋《图书馆天地》报刊,还在全国各地图书馆设立了通讯员队伍,定期刋发交流图书馆的最新动向和信息,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图书馆界的业务信息沟通和相互促进帮助,赢得了全国图书馆业界的广泛好评和一致赞扬。他还兼任全国图书馆学学术论文评委会主任,主持了十余届全国图书馆学学会和评奖活动,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一个长期偏安一隅、静默无声的市图书馆居然被他搞得如火如荼,电闪雷鸣,五彩缤纷,热火朝天,令人不可思议!恐怕也只有他,才有能力做到这些!可以说,他就像一束光,一团火,给他从事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带来充足的正能量,将无数的不可能变为实际的现实,开创了图书馆事业璀璨的光明和成功的辉煌!

在62届国际图联代表大会期间,周雁翔与国际图联秘书长在一起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做为一个地级市的淄博市图书馆,竟然成为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向中国大陆捐赠图书的60家图书馆之一!这让许多人始料未及,猜不透个中的缘由。但这件事由他促成,大家似乎也不是十分意外,毕竟他做了那么多超出人们意料的事情。

石景宜先生是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开启“海峽两岸文化”的第一人。一九七八年以来,遵循“教育为夲”、“文化开放”的理念,持续地向海峡两岸图书馆捐赠了数百万册图书,为中华民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雁翔通过石景宜的故乡佛山图书馆与石景宜先生结缘,也许是他对图书馆事业的滿腔熟情和踌躇满志打动了石景宜先生,也许是他的气度与才华被石景宜宜先生所欣赏,石景宜先生不仅将淄博市图书馆列为向全国捐赠的60家图书馆之一,两次慷慨捐赠了万余册图书,而且欣然到淄博访问,成就了一段两岸文化交流的传奇与佳话。

对于石景宜先生的大爱报国之举,他也以滿腔的热情予以回馈。他开辟了石景宜先生事迹宣传专栏,利用各种形式、多种媒体宣传赞颂石景宜先生的事迹,弘扬石景宜先生的精神。对于石景宜先生捐赠的万册赠书,他在图书馆内专门设立“景宜书苑”,专项收藏石景宜先生的赠书,既显示了对石景宜先生的高度敬仰热爱和对石景宜先生赠书的珍视,同时也丰富了淄博市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序列,弥补了淄博市图书馆没有台湾地区图书的空白。

他有感于石景宜先生的赤子情怀,以石景宜先生的事迹和生平为核心,以滿腔热情,创作出六千余行的长篇叙事诗《书魂》,讴歌了石景宜先生多年来为振兴民族文化事业奔波于海峡两岸的事迹,同时也描绘了石景宜先生早年由摆书摊糊口到成为香港书局大家的奋斗历程。《书魂》读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心潮起伏,高山仰止。谁都明白,周雁翔以此来呼吁个人及政府重视图书馆建设,呼吁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