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受中国古典哲学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中国画与西方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重视修心明志,中国古典哲学的儒、释、道思想都深深影响到中国画。
唐寅《月泉图卷》老子认为“象”是大美,是活的美,它不能被具象东西束缚住。形实象虚,形有限、象无限。
风无形,变化的滚滚乌云无形,但宋人能把烟岚蒸腾的云气画出来,宋代的绘画技巧能够很熟练地表现这些无形的东西。中国古典哲学有一个概念叫“气”,这个气是元气,杜甫有句诗“元气淋漓障犹湿”,“气”是中国人的发明创作,是哲学概念,在中国绘画史中非常重要。
虚谷《三友图》“气”是抓不到的,但是气又是存在的,我们在中医那里能得到气,在武术家那里能得到气,在书画中也能感觉到气。书法始终能感觉到“气”,气是生机的表现,气散了就消亡了。在艺术作品中,气跟象放在一起,既见作者主体,又见宇宙客体。当作者表达宇宙客体的时候,加了自己的主观认识,赋予它生命。石涛说自己的画是“神遇而迹化”,意思是我的意志与大自然的客观物像合到一起形成了现在的作品。
“气象”是一个表述中国画形态的重要词汇。气象有两个意思:一是天气;另一个是作品的气象,气是有气度、气格、气息,象有物象、形象的意思,所以气象合在一起是对画的笼统描述,好的作品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能够感动人,能感受作者深厚的精神世界,那么这件作品就是气象庞大,气象不凡。
南宋《汉宫秋图》“意象”在中国画创作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指用心创造出不可形的象。意象的最高境界人们称之为意境。徐悲鸿笔下的马跟生活中的马不一样,齐白石画里的虾跟生活中的虾也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就是画里有“意”的表达,有作者的主观意志、主观情感、主观愿望。中国画是讲意境的。八大山人笔下的鸟蹲在石头上看天,而画面上方是大片的空白,这就是八大山人营造的“境”。西方画家很难表现游鱼、飞鸟,中国绘画一片空白加上一笔大雁,就能够表现。这就是意,意到便成。
齐白石对意象有一句非常生动的阐述,他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以最好的画是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说“画夺造化,不似之似”,看上去不像其实是最像的,所以叫不似之似,妙在传神。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和画都是在抒情言志,不可太直白,这就是意象。
沈周《仿梅道人山水树石册》心象是中国画最独特的表达方法,可以称作是核心命题。心象有别于形象,心象是画家内心对物的认知。苏轼赞美吴道子的画:“笔才一二,像已应焉”,苏轼夸奖他“笔所未到气已吞”。而相比之下,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更高,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王摩诘的画被人称作是“无声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有图像在其中,王维在心象上的表述感动了他。
沈周《仿梅道人山水树石册》苏轼用朱砂画竹子,别人问哪有红色的竹子?苏轼反问:你见过黑色的竹子吗?墨笔的竹子,写意也。这就是中国画的写意,能用墨笔画竹,还能画风中竹、云中雁、水中鱼,都是用极简约的笔,画西方绘画要用几天甚至几周画好的静物。
石涛《山水花卉八开》心象是人类活动的反映。中国绘画从来不画鲜血,不画丑恶、恐怖,不画战争,不画屠杀。中国人画有生命的东西,也跟中国人最早的“象”观念有关,也是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作者内心的活动,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是心象的表达,山是静的,水就是动的,花是静的,鸟就是动的,在山水花鸟的命题里都有动和静的关系,这里的辩证关系是传统哲学思维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