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四川美术学院迎来了建校八十华诞。在80年的创作历程中,四川美院一直是中国艺术创作版图中的重镇,各个时期均涌现出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代表性的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校庆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八十周年展”(-)昨天在山城重庆的四川美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展出位艺术家,件作品,不仅展示已载入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同时也将呈现过去八十年来在川美学科发展及教学中有着重大意义的案例。
展览现场此次展览按时间线索分为两大板块:-年、-年,在两大版块由十一个专题展组成。
展览现场第一单元为-专题展,分为“理想先驱——四川美术学院初创时期设计教育文献展”、“川流不息——四川美术学院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艺术创作”、“承传启合——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的实践与探索”、“身份认同——川美雕塑的民族化探索”、“小人书,大境界——四川美术学院连环画专题展”五个专题;
展览现场第二单元为-专题展,分为“时代强音”、“现实关切”、“语言之思”、“传统再造”、“意象生成”、“实验之维”六个专题。
罗中立在他的作品《父亲》前接受采访穿行在作品之间,犹如穿行在四川美术学院的历史之中,李有行、沈福文、庞薰琹......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高小华、程丛林......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
程丛林《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布面油画xcm年据四川美术学院校长庞茂琨介绍,此次专题展览作为学校80周年校庆活动的视觉艺术,是一次对川美的学术和创作历程、成果全面展示的大型展览,具有极大的分量感与重量感。一方面总结过去的发展脉络,梳理四川美术学院的渊源;另一方面是对川美历史进行一个深入细致的评价。
展览现场据策展人何桂彦介绍,本次展览作为校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共展出位艺术家的件作品。展览有两个基本线索,第一个线索是告诉观众,过去八十年间四川美术学院在创作和艺术追求上是如何走过来的。本次展览有时间维度上的梳理,也有线性如油画、版画、工艺美术、新媒体艺术等版块的梳理,覆盖了全部的艺术媒介;第二个线索是在这八十年中,四川美术学院不仅作为八大美术学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校,并且在现当代美术史的谱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其艺术现象、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上是最具代表性的。
庞薰琹《工艺美术集·饭碗及茶盘之一》纸本36.5cm×29cm年
展览现场分策展人导览基于一种文脉的梳理宗旨,本次展览采用线性叙事的手法,从川美的源头讲起“如果只是线性叙事,又不足以说明川美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增加了11个板块的主题,将某一个阶段的重要性抽取出来,呈现四川美院在当时创作当中最典型的艺术现象。”何桂彦说。本次展览主题之所以叫做“与历史同行”,就是在于其基于时代性的叙事、民族化的叙事和地域化的叙事。展览不仅展示已载入历史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把过去八十年以来在四川美术学院学科发展以及教学中一些意义重大的案例进行展出。有些作品并没有像名家作品一样闪烁着光辉,但也确确实实为学校的教学默默奉献着,也见证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历史、艺术家的追求以及时代的脉搏,能让观众对四川美术学院的传统和历史有更好的了解。
第一单元与历史同行:年—专题展
专题1理想先驱——四川美术学院初创时期设计教育文献展
展览分为“美化人生”“先生们”“学以致用”“为新中国建设”“薪火相传”五个版块,从多份珍贵的档案、手稿和原作中呈现四川美术学院初创时期设计教育先驱们中西交汇的学源背景,设计服务民生、用艺术唤起民众和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初心,是反映20世纪早期中国设计教学思想和体系的川美文本。
专题2川流不息——四川美术学院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艺术创作
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学院师生们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主,结合社会实践,把创作题材聚焦在重大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改革上,创作了大量作品,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如火如荼的时代图景。
专题3承传启合——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的实践与探索
展览集中展示了至年间,投身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发展与专业实践的前辈艺术家们的作品。他们长期根植于20世纪中国画发展艺术生态,在中国画领域身体力行的实践与探索,在艺术创作成果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已然成为后辈艺术家的榜样。他们在中国画领域的教学思想及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影响深远且具有示范作用。
专题4身份认同——川美雕塑的民族化探索
—年代川美雕塑系师生的民族化探索,是中国雕塑建构自身现代性过程中的一种努力和尝试。一方面,它延续了新文化运动“引西入中”的思潮,在学习西方的雕塑技法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传统,探讨中西融合与再造的可能;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使得强化民族性成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专题5小人书,大境界——四川美术学院连环画专题展
本次展览呈现了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连环画创作,是前辈画家们施展绘画才华,为社会,为大众而不懈耕耘的一方天地。在“小人书”这片“大世界”,几代川美连环画创作者在有限的空间中形成了自身的连环画语言特点。
李有行《云涌高原》纸面水彩23×62cm20世纪50年代
沈福文《虾》漆画62×80cm年代不详
吕琳《纪利子》连环画年
庞薰琹《卖柴》纸面水彩40x33cm20世纪40年代初
雷圭元《圭元图案集》纸本年
蔡振辉、王大同、夏培耀《震撼山河的檄文》布面油画×cm年
江碧波《飞夺泸定桥》套色木刻30×99cm年
刘艺斯《南瓜》布面油画x90cm20世纪50年代
叶正昌《保卫世界和平》布面油画xcm50年代初
江敉《战鼓》黑白木刻35x50cm年
牛文李少言《当和平解放西藏的消息传到康藏高原》黑白木刻50x32cm20世纪50年代
刘国枢《县委书记》布面油画xcm年
魏传义《思》布面油画47x37cm年
李文信《长征》纸本水墨xcm年
冯建吴《浩气长存》纸本水墨83xcm年
龙德辉《觉醒》铸铜×60×cm年
伍明万《养猪妇》青铜19×21×72cm年
杜显清《江姐》连环画年第二单元与历史同行:-专题展专题1时代强音
“时代强音”这个展览专题,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院的创作如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