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心声,字是心画。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展”近日亮相,52件历代佳作以时间为轴,勾勒中国千年书画简史。其中既有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也有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
《辋川图卷》(局部)
展厅里,近10米长宋人《辋川图卷》和任仁发《饮饲图卷》等宋元真迹首次全部打开展出,赵孟、文徵明、董其昌、八大山人、刘墉等名家书画齐辉。同时,一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的文房用具点缀展出,不仅显示了文房用具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联,而且丰富了展览文物种类。
观众从作品前走过,可以看到中国书画千年变迁。本报记者程功摄
展览亮点
万件佳作中精选52件
千年书画史全面展开
为何从近万件馆藏古代书画名品佳作中遴选出这52件展出?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主任陈煜说,不以“名气”定胜负,作品有机会亮相的前提是本身有意义,内容有意思。“中国古代书画绝非只有《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几幅,观众如果只盯住所谓的‘明星’展品反而容易错失很多优秀作品,就如同到卢浮宫只看《蒙娜丽莎》是一种遗憾一样。52件展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可以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来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值得细细品鉴。”
观众从一件件作品面前走过,看到的是笔墨千年,感受到的是中国书画千年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古代书画展”为国博常设展览,但受到古书画文物特性的制约,所有展品的展期都不会过长,有些早期珍贵文物露脸的时间仅为两三个月。国博表示,将通过定期展品轮换、改陈设计等方式,推动馆藏文物不断走出库房、走上展线,努力做到常展常新。
绘画简史
多以山水为题,花鸟画追摹自然,人物画注重传神。
“文人画”兴盛,强调笔墨与意趣。
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全面发展,地域画派涌现。
追求笔墨情趣,风格技巧多变。
书法简史
突破晋唐余韵,注重个性特征和抒情写意,逐渐形成“尚意”书风。
古典书风出现,书法还与“文人画”紧密结合。
继承宋元帖学而蓬勃发展,姿态愈加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以帖学的逐渐衰落和碑学的乘势崛起为趋势。
最难得一见的“20景”
近十米画作一诗一景
展厅入口,一幅长卷铺开,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20景一一亮出真容。画面上,云谷葱翠,云山飞动,山水树石皆笔力雄壮。
宋人《辋川图卷》上的这20景堪称最难得一见的“景点”,每次开放时间不超过3个月,之后会“闭关”至少两三年。
如此珍贵的名画,却是一幅“三无”作品——不仅没有作者署名,而且前无引首,后无题跋。国博专家认为,这是以唐代王维《辋川图》或者其他宋人所绘临摹王维《辋川图》为蓝本摹绘而成的。
现实生活中,辋川位于今天陕西省蓝田县,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就盖在这儿。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并写出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名句。
王维不仅住在辋川,还花钱重新构筑点缀“蓝田别墅”,并邀请好友裴迪四处游玩,给各处景点写篇“导览词”。据统计,两人一共留下了吟咏辋川景物诗20首,并在清源寺墙壁上绘制《辋川图》。同时,根据《宣和画谱》记载,御府收藏王维绘画件,其中有多件描绘的是辋川景色。
如今,近十米画作全卷展开,一诗一景对应,观众可以移步换景。
八大山人绘“翻白眼鱼”
来自清初的“表情包”
《游鱼图轴》(局部)
展厅里,有一条最“骄傲”的鱼——朱耷所绘《游鱼图轴》。图中大面积留白,上部绘制一尾瘦鱼,鱼的脊背浓墨贯穿头尾,鱼眼一笔圈成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是其典型的“白眼向人”画法。画面下部有几丛水草,两条小鱼嬉戏其间,更显出上面瘦鱼的孤傲高冷。国博专家评价是“画面构意造型新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为何这条鱼翻着白眼?恐怕要从作者的生平说起。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堪称“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他出生时带着光环,是妥妥的皇家血脉,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儿时的朱耷,据说8岁能吟诗作对,十来岁就可以提笔画青山了。不过刚到青春期,朱耷的人生就迎来了度大转弯——明朝覆灭,一夜之间,“前朝贵族”变成了“亡命之徒”。
也是因为这些,隐居山林的朱耷选择在书画中寄托自己。他曾经留下这样的独白:“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在颠沛流离了二三十年后,朱耷回到出生地南昌,画风也更加“不羁”。也是从那时候起,他的画面上,小鸟、小鱼都喜欢“翻着白眼”,一幅“爱看不看”的模样,每一幅都仿佛是来自清初的“表情包”,令人忍俊不禁,而画面上的大范围留白也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对于这种画风,有专家解读,朱耷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尤其是他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融入画中,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
展览解码
文天祥的墨宝
仅存三件作品之一
《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局部)
文天祥留下的丹心绝唱,耳熟能详。然而这位南宋名臣的墨宝却鲜少有人看过。据统计,目前流传下来的文天祥作品仅有3件,此次展出的《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即为其中之一。
这件作品是文天祥38岁时所书。通篇用笔多侧锋,笔力迅疾,流畅俏丽,一气呵成。有人将这件作品,与文天祥同年所书《木鸡集序》并称双璧。
赵孟的家书
大书法家当媒人
《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局部)
大书法家赵孟当媒人,会说点啥?展厅里就有一件《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这是赵孟写给外甥张景亮的家书,里面主要讲的是代濮润之子向景亮的女儿求婚的事儿。信里说,想替濮润的儿子求娶景亮的女儿秀姐,濮润的态度“勤勤恳恳”。他的大儿子年纪稍微大了点,小儿子与秀姐年龄相当,“于理亦可许之”。信里还提到“望付下草帖”。这里的“草帖”就是俗称的“八字”。
除了内容有趣,这封信更是堪称赵孟中晚年行书上乘之作。书札以碧色纸写就,整体较为随意,富于变化,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乾隆阅武“实况”
画师妙笔记录历史
古代没有摄像机,很多重要画面要靠画师妙笔记录。一幅弘旿创作的《阅武楼阅武图卷》就记录了乾隆二十八年,乾隆皇帝在西郊阅武楼阅武的真实场面。
清代自康熙至道光年间,曾经多次举行阅兵。每一次仪式都是按照一定规模进行,官兵、器械、旗帜、枪炮等各有定数。很多历史细节,就是通过画家们的纪实作品留存下来。
多说一句,从画家弘旿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也是皇家子弟,和乾隆一样是康熙的孙子。
乾隆(下)、康熙(上)分别抄录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报记者程功摄
三朝四位帝王同场
书画彰显皇家风范
历代帝王中,精于书画的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从小接受“精英”教育,挥毫泼墨不在话下。此次展览中就凑齐了宋明清三朝4位皇帝的书法绘画作品,个中优劣还待观众品鉴。
宋高宗赵构亮出的是一件《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上面抄录了白居易《绝句代书赠钱员外》诗一首,通篇行距疏朗,用笔圆劲,清秀中寓老练。末行左侧钤“德寿”朱文葫芦印。这位南宋开国皇帝在书法方面用功甚勤。他禅位太子、退居德寿宫后常用的印就是“德寿”朱文葫芦印。因此,可知展出的扇面为其退位后所书,为晚年佳作。
擅长绘画的明宣宗朱瞻基展示的是《三封老喜图轴》。画中,一只喜鹊回首立于湖石之上,3只蜜蜂盘旋其上,石头后面衬着修竹、兰草。该画粗中有细,劲健中含有工秀。
康乾祖孙同题之作被摆在同一个展柜里——两人分别用楷书和行书抄录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其中,康熙皇帝喜爱董其昌,而乾隆皇帝对赵孟十分欣赏,两人书法一个“崇董”,一个“尚赵”。康熙楷书稳健老成、笔致敦厚,雍容闲雅中不失圆转柔美;乾隆行书则笔画秀丽、端庄圆润,雄武之风已经不如康熙。本报记者刘冕
观展提示
■时间:长期陈列(每周一闭馆)
部分展品展期约3个月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2展厅
■票价:免费
展览甄选
“会飞的花”
世界珍稀蝴蝶展
时间:至3月1日
地点:北京自然博物馆
亮点:本次专题展览共展出余件珍贵的蝴蝶标本、余幅精美图片以及丰富多彩的蝴蝶文化展品。
展览从“关于蝴蝶”、“蝴蝶秘密”、“蝴蝶世界”、“蝴蝶文化”四大板块,以生物学、社会学等角度,立体解读蝴蝶的神奇和奥秘,为观众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蝴蝶世界和五彩缤纷的蝴蝶文化,带领观众开启奇幻又神秘的探索之旅。
本报记者李祺瑶
“上合组织”成员国
肖像画艺术展
时间:至3月29日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8、14号展厅
亮点:肖像画,在中国古代称为写真或传神写照等,是东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展览选取肖像画艺术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交流展的主题内容,并借此建立一个艺术家的学术对话平台,加强“上合组织”各国艺术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体验和互动。参展的艺术家多达八十余位,涉及两大洲的七个国家。其中,中国和俄罗斯参展的艺术家数量最多,年龄差距也比较大,作品的多元性更明显。参展作品包括冯远的《远山—拉哈屯的父老乡亲》、刘巨德的《舞蹈家》以及国外艺术家创作的《孔子》《山地少女》《父亲肖像》等。本报记者任敏
“翰海一棹”
陈建国书法作品展
时间:至1月19日
地点: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亮点:展览上,40余幅书法作品亮相,作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建国。他曾策划、组织并主编了古籍善本《中国历代帝王翰墨选》《馆藏历史人物手札选》《米芾书法精粹》等文献图书。
此次展出作品均是陈建国近两年的新作,包括条幅、斗方、扇面等多种类型。有专家认为,陈建国书法以“二王”为宗,取米芾、黄庭坚之势,以“逸”为主要创作特点,线条品质高、行笔节奏自然悠扬,控制到位,纵横捭阖,洒脱爽劲,挥洒自如,既有对书法传统的坚守,又有理性创新。本报记者刘冕
来源北京晚报
图片除署名者外均为国博供图制图张存
流程编辑:丁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