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个叫许化迟的人,花了20万买下齐白石、李可染等各路名家画作近幅,如今沧海桑田,这些画作估值已经大几十亿,市值狂升1万倍,部分藏品更是价值连城。

在年前后,能够豪掷20万家财的人,家底可不是一般的殷实。

那许化迟,究竟是何许人也?

出生书香世家收藏大家

许化迟,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国画大师许麟庐之幼子,在家中姐妹兄弟中排行第九,朋友们都称其为九哥,业内人士敬其辈分高、家道显赫,尊称为九爷。

在许家的儿女中,最得父亲真传的就是许化迟,长期浸濡在书香氛围中,许化迟自小便具有极高的灵气,齐白石、李可染、启功、徐悲鸿等艺术大家均是家中常客,许化迟有的见过、有的未见过,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非常多的绘画、鉴赏技巧。

听母亲提起的陈年往事,被许化迟记了很多年。

年,刚刚满月的许化迟还在襁褓中,母亲尚在坐月子,时值北京刚刚解放,封建迷信仍然很严重,按照当时的风俗,坐月子的妇女是不能随意见人的。

那一天,一个70多岁的老头拉着一辆黄包车,座位上坐着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老先生风风火火推门而入,见到襁褓中的许化迟,又看了看他母亲,便问许麟庐哪里去了。

原来许麟庐还在店里,许化迟母亲连忙派保姆把许麟庐请了回来,当着这对夫妻的面,老先生摸出了10块钱,塞到了母亲的手里。

这10块钱可是老先生省吃俭用省下来的,放在当时也是一笔很大的钱。

而这个老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齐白石老先生。

齐老对许化迟有多喜爱由此可见,后来许化迟还和母亲打趣,为什么齐老当时不给一幅画,要是放在现在,可值老钱了。

母亲一笑,说道:当时的活人都吃不饱饭,谁去看画啊。齐老给你10块钱,是希望你长命百岁呢!

所以说,自从记事儿起,许化迟就沉浸在大家的作品中,父亲是一代名家,父亲的朋友更是大家中的大家。许化迟的家学、家风、家道简直无以复加,这也为他后来的收藏之路,打下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年,时年19岁的许化迟拜胡爽庵先生为师,自此开始走上了绘画之路,在当年,学画的人太少,能熬出来的更少,即使出身艺术之家的许化迟也亲身体验到了艺术之路的难。

要想学成画,不仅要运气,还得有定力:枯坐冷板凳的定力。

从绘画之路兼收藏之路,并不是因为绘画之路的难,而是许化迟亲眼见到了艺术大师的生活窘迫,从开始是收画接济,后来是真爱上了收藏,走上了文人收藏之路。

许化迟曾感慨道:自己生活的时代,普通工人一个月收入就能买齐白石的画,中国书画被严重低估,画家生活更是窘迫。

当时有意无意收藏的名家画作,如今动辄估值上百、上千万,但画家们已经永远无法享受到自己所创作的巨大财富了。

许化迟有这样的情怀,那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许麟庐,换句话说,许父是其收藏之路的真正引路人。

许化迟:其实我父亲并没有钱,但是我爷爷才是真有钱

许化迟的祖父是山东人,老早的时候,山东地界闹瘟疫,一家人吃苦挨饿、风雨飘零,他便拉起了一大家子去逃难,一家人千里迢迢从蓬莱逃到了天津大沽口,没了瘟疫的日子才算是稍微稳定了些,一到天津,许化迟祖父便立即谋起了差事。

当时的中国各项工业极为落后,造不出火车、造不出好枪炮,轻工业也是跟外国学的,许化迟祖父人很聪明,从德国人那里看到了面粉机的图纸,自己悄悄钻研,没想到成功了。

后来,许化迟祖父凭借着面粉机开了面粉厂,一按按钮,几百斤、几万斤的面粉就出来了,自此攒下了万贯家财。

许化迟的父亲许麟庐也就当起了少爷。

但这个少爷不跳舞、不赌钱,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就是爱画画,许麟庐的父亲不管,硬是要让这个儿子去学做生意、卖面粉,拉了几台面粉机去北京给许麟庐开了大华面粉厂。

但没想到仅仅不到一年,许麟庐就把面粉厂造没了。

这时候,许麟庐身边的好友李苦禅先生便“怂恿”他,开啥面粉厂啊,开个画店多好,嗜画如命的许麟庐一听便来了兴致,便跟父亲说了,没想到被许麟庐父亲大骂败家子。

彼时,李苦禅、齐白石家里都不宽裕,画画的纸有时候都买不起,就长期待在了许麟庐家,笔墨纸砚都是许麟庐供应,一晚上甚至要消耗一百多张,李苦禅估计也是过意不去,才跟许麟庐商量开个画店,至少把自己的画在店里寄卖,不能老让许麟庐垫钱买纸。

这么一来,许麟庐也顾不上老父亲反对,在年关掉了面粉厂,开了一家画店,取名为“和平画店”。

和平画店门面并不大,仅是四五十平左右,但里面寄卖的都是大家珍藏,个顶个的名家画作,而且齐白石经常在店里,便挂了一个招牌:“齐白石专卖店”,专卖齐老的画,还包括徐悲鸿、李苦禅等大师的。

但当时的中国刚刚解放,真正收画的没几个,买画的更是稀少,当时艾青一个月的工资两百多块,属于高工资了,两百块可以买十几张齐白石画作,学艺术的都穷,画家生活更是穷苦,许麟庐经常接济,收画先付钱,卖画付画家大头利润。

后来,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许麟庐将自己的和平画店画作全部捐出,其中包含大量的齐白石及其他书画作品,如今这些画作的市值同样无法估量。

深受父亲影响的许化迟,在新千年开端的时候,开了一家“和平艺苑”,算是承袭了父亲的意志,将中华优秀的书画作品继续发扬光大。

初出茅庐:收藏全凭热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百废待兴,大多数人并未对中国传统家具加以重视,但刚刚20多岁的许化迟,却彻底迷上了宫廷家具。

许化迟迷上后,便开始四处收集,他也成为中国最早收藏宫廷家具的收藏家之一。

自此开始,许化迟开始了疯狂的“暴买”之路。

七十年代末,有位香港华侨托人找到了许化迟,说是要收藏几个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最多的还是画家、书法家之类的。

许化迟应允下来后,满北京城找了一个遍才找到香港华侨要的那几幅画,寄到香港后,没想到这位香港华侨给画家们每人送了一台18寸的彩色电视机。

许化迟对此仍然记忆犹新,那可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中国只有极少数人有电视看,而且看的都是黑白电视机,香港华侨随手一送就是18寸的大彩电。

由此,许化迟发现收藏之路大有可为,后来很多画家喜欢摄影,这位华侨就用尼康相机来换画。

看着手里收藏的画作,许化迟决定去香港。

年,许化迟定居香港,在香港的这些年,是许化迟收藏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就是由此开始,许化迟开始认识到名家书画中所蕴藏的巨大升值潜力。

当年,傅抱石先生的《湘夫人》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拍出18万港币的天价,但内地仍然没有意识到书画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当时以南京居民的平均工资来看,块能买到的画作多如牛毛。

而这些几百块的画作,在香港就能拍出大几万的港币,如李可染的画作只需要几十元、吴作人的画作大约二三十元,刘炳森的画作仅仅需要二元。

如此显赫大家的画作都不值钱,可以想象那个年代,对于文化需求非常少,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