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苏郁琼

苏郁琼,陕西岐山县人,于年9月走进榆林老年大学,学习中国山水画、工笔人物画、写意人物画,师从尤玉玲先生、张永祥先生。学习期间,参加榆林市老年大学教学成果汇报书画展。

退休进校学国画——榆林老年大学学习国画记事

年9月,怀着对中国画的喜爱,我第一次走进榆林老年大学。当时负责招生的校领导是位女同志,她看过我带的小品,建议上教室找尤玉玲老师看看。初见尤玉玲老师,一种优雅的书香气令人倍感亲切。当她展开我画的一幅桃源山水画时,当着我的面对同学们说:“她的画笔墨很活,若稍加指导,进步会很快。”由于喜爱中国山水画或大气磅礴,或寥廓万里;或小桥流水,或林泉高致;或树影婆娑,或雲雾缭绕千奇万化,便直接选择了三年级跳级学习。

山水班的张永祥先生是位退休干部,听闻他勤奋好学,在尤老师班学习两年后便开始任教,很有绘画天赋。师从张老师之后,觉得他性格温和宽厚,师德很高,班级中有个别不识字的学员,他都一视同仁地耐心讲解,除此之外,他经常利用授课之余带领大家欣赏画册以提高鉴赏力,使我获益匪浅。在进校之前,我看了一些画论和鉴赏方面的书,但动笔则少之又少,如若动笔,便直接从一整幅着手,感觉难度很大。张老师的教学从最基础的一树一石开始到简单小品的临摹,再播放山水画步骤碟片,一点一节循序渐进,这种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使我们每位学员的进步都很快、很大。

校园里最后几片树叶落地后,冷风与寒气相约而至,很快进入了冬天。榆林的冬天干燥而严酷,尤其是碰到没有太阳且风雪交加的日子,对年过七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严峻的考验,但恶劣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住大家的学习热情,顶风冒寒,照常到校,除非有生病或重要事情,极少有人请假。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热气融融,大家都焕发出格外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教与学的氛围极浓。在这样的环境中,只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抱着不辜负张老师辛勤付出的心情,每位同学都精心准备了或临摹、或半临摹半创作的画作。在年终总结会上,校领导和尤老师都难掩内心的激动,既肯定了张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肯定了同学们的努力与收获。放假前,张老师让大家在假期为学校走廊各准备一幅小品。我小品画虽然感到各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是为了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便在古人画的基础上半临摹半创作了幅桃园山水画挂在了走廊。随着第二学期的学习,有“人过五十而四十九非”的感觉,认为从笔力到画面的结构都有欠缺,几次想换下,但觉得意境尚可,便做罢。

三年级两个学期虽多是小幅练笔,但每一张感觉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从最初的勾、勒、皴、擦、点、染到雲雾、留白、收拾整理画面,再到后期的题款钤印。随着笔端的不断练习,对之前读画论时的似是而非之处都得到肯定。三年级于我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兼之张老师带领大家去青云寺写生,进步不小。我还利用闲暇,自己也外出写生,并尝试创作。初开始案头学习的传统知识很难应用在写生上,只能选择师造化、师心源,力求画面自然完整,于其它很难兼顾。

学习的乐趣是无穷尽的,每日除了关于绘画的念想,心中再无其他杂事牵绊。可能是欣赏的古今名画偏多,学期末的作品虽为临摹,但自我感觉对于山水问题颇多,倒是对临摹的工笔人物画有几分满意。在放大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局部时,感觉原图人物鼻子、嘴巴有些平,便稍作改动,让五官圆润了一些。然后按尤老师教授的方法,层层分染,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最令我欣慰的莫过于初学人物便选择了披纱仕女,薄薄的轻纱为明丽雍华的姿容增添了许多中唐仕女的安闲和神秘,颇有韵味。临摹的第二张是何加英先生的《米脂婆姨》,那位正专注为孩子做裤子的年轻母亲,从整个画面的摆设到人物的衣着、眉目,那种贤淑与质朴让我心中一震,一种温暖与美好带我回到童年的老宅。屋前院子的石榴花开得正好,母亲坐在屋前的凳子上给我们绣耳枕。早晨柔和的阳光洒在院子和母亲身上,温婉而美好,使得平日贪玩不着家的我,整个早晨都安静地坐在母亲身边,看她绣花。在此意境下临摹《米脂婆姨》时,我把画面全部打成格子,一点一点放大,每根线条力求接近原图。经过反复修改、着色后,发现画中的彩色条纹童裤跳出了画面。当时有事回了老家,我便随身带了原图和画,反复比较找问题。后来发现是色泽太艳没有融入整个画面,便用淡墨分染了三四次,再淡淡罩了一层色,最后挂起看时,虽然主人翁的神韵与原画差距还很大,但整幅画面算是协调了。临摹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再配上张老师的题款,我对这张画的自我感觉还挺满意。

经过了临摹中艰苦过程的历练,在创作《华夏英雄气,千古尚凛然》中的辛弃疾时,我便不畏艰难,自信满满。首先在百度上借鉴了辛弃疾的头像,然后设计画面与人物站姿。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既是豪放派词人又是抗金将领的双重身份,但又壮志未酬,于是便让他面部更坚毅一些,用坚石和松树加以烘托。全身耸立于巨石之上,穿长衫手中紧握宝剑,凝望远方,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拔剑而起收复失地。身后远处是祖国的万里江山,也正是他所忧之事。之后便反复画、反复改。要不远山没推开,要不是身高有问题,分寸极难把握,连尤老师都改了好几次。最后在装裱后却发现握宝剑的手是松的。再翻草稿,发现尤老师己改正,然在正式创作时还是顾此失彼,忽略了手的细节,总感不尽人意。

学习是一个不断遇到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越深入学习,面临的难题越多,正为古人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正是在榆林老年大学扎扎实实打下的基础,使我在外出向导师继续学习时底气十足,不再畏惧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尝试解决更高层面的问题。虽然至今没有创作出一幅从构图、寓意、意境等各方面都满意的作品,但老师们循循善诱,悔人不倦的勤劳耕耘始终鼓励我坚持画下去,在这里,感谢每个学习阶段中每一位老师的辛苦付出。

在榆林老年大学两年的学习生活,留给我美好的回忆。每次踏进校园,或早到、或迟到,站在楼梯旁的校领导总会报以微笑或点头。不忘尤老师、张老师带着轻松的微笑传授知识的情景;不忘为班中大小事操心的班长高临芳,说起这个班长,最让我们全班同学感到骄傲的是,她曾两次骑行川藏线到达布达拉宫。看到她一路分享的风景与动态,那种超凡的毅力与顽强的坚持带给大家很多正能量的东西。同学王金慧每次练完太极披着一身晨光笑眯眯走进教室,锻炼学习两不误;画尽千姿百态各色牡丹的牡丹仙子刘竹琴大姐;书画剪纸样样精通的樊生琴大姐。上班之余坚持补课学习的郑艳梅;能画出飘逸且仙气十足的美女汪候风;山水、人物画得都极好的小丽、亚丽;高音唱得很专业的爱琴;言语不多,精于花鸟、山水的两位男同学阵利斌、褚世林;还有三位虽高龄却始终坚持到校学习的老同学,值得怀念的人与事记叙不完。正是这些忘不掉的记忆才构成了我老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

每一位走进校园认真学习的老年朋友都是生命之花的又一次绽放。在此,感谢尤老师、张老师和学校领导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留恋如同兄弟姐妹一般的同学们。还记否,课间大家互借笔记、探讨画技,大家互相欣赏、相互鼓励的情节吗?正是这种以文化与文明为纽带的学习生活,使同学们很快融入了老年大学这个大家庭,使退休生活更加充实,使我们成了文化养老的最好诠释。老年大学所学到的东西,将永远滋润、丰富我老年生活的分分秒秒,满目青山夕阳照。

(榆林市老年大学国画班苏郁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