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杂志《中华英才》刊发了由忽培元撰写的《仙风道骨写神奇:王文超的艺术人生》一文。
年1月8日,北京荣宝斋举行了一场书画雕塑作品展。展览办得既大气又朴素。没有炫目的广告,没有敲锣打鼓张灯结彩的喧哗,没有高朋满座的炫耀,甚至没搞任何形式的开幕仪式。展览悄然举行,但观众却越来越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与众不同的画展,姿态很低,反倒吸引了不少书画朋友和票友。看画的人,像溪流一般从周围逐渐聚集而来。到了午间,人竟越来越多。小小的展室爆满,人们面对同样别开生面的作品议论纷纷。“王文超是谁?”“这画非同寻常呀!”“书法笔墨精到,人物高古绝奇。”“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水墨人物和文人山水了。”“是呀,不借花鸟争荣,不凭色彩献媚,也不靠名气唬人。何处冒出来的神仙?”“惜墨如金,白眼观山,简直就是八大山人再世呀。”当然也有人默不作声地摇头。
那天,我站在人群里,听着那些议论,心中格外激动。我深深感到,其实普通观众的审美境界远高出我们的估计。王文超的画,是有根基的,这根不仅深深扎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深厚沃土上,更是植根于人们对写意精神的理解与追求上。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所谓“时尚”却离这种精神越来越远。
那天,我一幅幅地仔细欣赏着那些篇幅不大、构图新奇的书画作品和造型更是新颖奇特的雕塑心悦诚服,感到了某种审美志趣的满足和自豪。突然想起四川美术学院一位老教授对拙作的抬爱评语:“这就是我们想画的画,但我们画不出来了。因为我们过于拘泥于技巧而缺失了天真。”的确,他的画面虽然简,但却令人联想到许多,引出许多的思考和话题。
这位布衣束发打结的年轻人,言语不多、眼睛发亮、元气饱满的年轻艺术家,就是来自我曾经工作过的东北黑土地,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来自那广阔湿地上那座誉满全球的东方石油城。我同那里的作家、艺术家很熟悉,可当时竟然不认识这位多才多艺的王文超,真是孤陋寡闻。可又一想,这也是王文超的卓绝之处。他是悄然遁世的,在各自营造的精神和艺术世界冷眼阅读苦苦思考、执着钻研造型艺术的特殊一例。在茫茫人海,他选择了孤独。原本是生活的强者,却以弱示强。他是思想的强者,却做而不述。言词表达是他的长项,他却选择了沉默。沉默是金,显然他最懂得这个道理,并转换成了惜墨如金。结果,他便成了艺术领域的道家无为的修行者,同时又是远离功利喧嚣的道家修行者中的艺海逐梦人。看得出,他的书法下过超越常人的苦功夫。画作更是情取心源,道法自然。这是坚持苦修艰炼,同古圣先贤对话的结果。他的作品是他内在人格精神的超然外化。他的不媚不俗风格,孤傲不群的性格,同他的精神世界是融为一炉的,就像道家配方炼丹,体现的正是他的内在修为功力。
“低调处世,高调求艺”,这是王文超的人格艺趣。他淡出社交,隐身江湖。没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