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平

编辑

张庆华是一位重视“表现”和善于“表现”的实力派画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个性化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张力显然更加饱满。他的一系列山水、风景都洋溢着磅礴的生命力,作品中的构图、光线、笔墨、色调、意境无不闪动着心灵的博动,他宽厚豁达的笔墨世界里,始终激荡着一种与天地相接的生命与历史的回声;他的画作远离了逍遥自在,不回避世俗气息,更逼视乾坤,以容易感知到的绘画语言,升腾着画家胸中的人道情怀和人格境界;他的画从平面结构入手,处处协调画面关系、线条的坚实有力,积墨产生的斑驳混沌、虚实相成,把名山大川转化为具有新审美意义的视觉形象。

在创作中,张庆华一方面在探寻艺术形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他力图用自己的作品表现内心纯净如牧歌般的心绪和爱意。他的画既非浮躁地涂抹心中块垒,也非优雅地抒唱闲情,更不是远离生活胡编乱造的哗众取宠,他的水墨山水是对生活、心灵和自然的美学记录,是剔除了晦涩和混沌的生命放歌。故而在他的笔下所呈现的山水、村落、高原、峡谷、洪荒等或宏或微的景貌,都不是为了热闹自己或别人的目光而画的,相反,人们总是可以从中窥见的恰恰是舒展的智慧、和谐的抒情、安宁的思索、淡远的胸襟。

编辑

身居千年古都洛阳,浸润厚重河洛文化,数十年来,张庆华在他架构的山水家园中踽踽行进着,每一笔墨线与组合都是从中原大地及各地风景中演变而来;从河南的人居环境中演变而来;从立志表情的需要中衍化而来。每一笔粗墨线所勾织的经纬都是他湿漉漉的灵魂倒影。

“水墨山水”之谓,是张庆华对自己数十年国画创作的确切定位。这一定位的文化内涵已受到画界注目。水墨山水乃精神家园之变通,是画家本人以笔墨耕耘心迹、丈量心路的写证。张庆华的作品之所以诗意汩汩,永无断流,盖是因为他那毫不浮泛的笔墨恒久地备足了家园的意切情深。

编辑

创作中,张庆华没有完全遵循古代大师的创作模式,而是师其心而不蹈其迹。他的山水画创作已展示出新的艺术格局。如他所创作的作品中运用自学的山水笔墨语言符号来表现自然山水的粗犷雄奇,厚重沧桑;表达当代中原山水的生活家园、人文情怀。庆华的山水创作是用现代的时空观去俯瞰自然;是用当代的人文精神去俯瞰社会人生,并将山川河域,人文景观纳入自己特定的心境中,创作出充溢着时代感的张庆华心像——水墨山水。

张庆华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努力继承先贤的笔墨经验的同时注重感悟自然,感悟社会人生,坚持采风写生。他先后20多次以生命探险和艺术体验的双重身份足踏黄河、长江源头,走遍中原、豫皖、桂林、黄山等地大量写生和采风。他对中原山水的表现是抛弃了具体的时间、季节、地域、空间等要素,超越时空地以画笔穿透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大地,发现并塑造一个无尽的美学时空,所以他的画作如《黄河雄风》《烟云张家界》《雪乡风情》《细雨濛濛》《春韵》《桂林山水甲天下》《深山无路径、流水有人家》等等,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大开大阖的精神风骨。作品着眼于西画光影效果与水墨律动的相互结合,在流动着的光影水墨之中,既显现出西画的某些特质,又没有丧失中国画雅淡至美的意象空间。

编辑

张庆华在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美术技巧相结合的道路上作出大胆尝试,形成了一他更丰富、更动人的新水墨风格。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张庆华为中国画的意境和西方绘画技法的融合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是将西方绘画中现代性的语言形式融合于中国画注重意境的笔墨方式之中,在画面的构成和笔墨的处理上走中西融合的路子。他的水墨画构图是平面的,而层次却异常丰富,他没有采取西方古典绘画三维立体的塑造方法,而是通过对黑白块面的分割、隔离以及物象的掩映、墨色浓淡的交织,使画面呈现出多重的空间意韵,并力求在平面的二维空间构成中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清幽的意境,呈现出异样的艺术美感。

四十年的水墨年华,张庆华惟勤奋,惟笃志,惟好学。他一向黎明即起,或读书,或弄墨。在绘画上,青藤、八大、石涛、扬州八怪、白石、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等诸先师,都是他潜心研学的榜样;在书法上,秦汉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大家,共同滋养他的书法气质。“用最深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走出来。”张庆华师古而不泥古,在广泛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再融会贯通,并作勇敢探索与自由发挥,其绘画和书法已别具气象。他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思考。其作品墨色点染之间,天地如被晴雪所洗,莹洁渺远,有光芒普照的盛大光明之感。其大幅山水,层林叠巘,松竹苍翠,仿佛有天音袅绕其间,气象庄严静穆,浑厚华滋;其古松,巍然、劲挺,苍翠、浓密,愈老愈见生机,重墨和淡墨点染之间,令人想见生命的重量;其书法作品,古拙雄强,真气弥漫。特别是其行书,灵动古雅,有金石气,颇耐味之。

编辑

张庆华的山水画作品还贵在富有时代精神,笔墨之间,展现出新时代新气象。其山水作品《黄山云雾》系列画作中,远山迢迢,青云浮荡,春江水涨,烟波澹澹,画面境界旷远辽阔、大气磅礴,充满生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