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棠的经济学观点

观点1:国家(银行)在不该收钱的时候不能收钱

有一个经济学家在讲课时说到,一个人存了万,身边另一个人看到一个生意能赚钱就找他借5万,说好一年给多少利息,有万的人去考察了项目觉得可行就借了,借出去之后一年得利了。后来很多人都有看好的生意要做,都去向有万的人借钱,万都借出去了,但大家都还不上,这个有万的人就破产了,经济危机就产生了。

先不说这位经济学家如此解释经济危机是否合适,我最重要的疑问是“这万的本钱去哪里了?”这万不同的人借出去,做生意要花在成本的投入上,变成了固定资产、生产资料,这钱是被国家(政府和银行)收走了。

如果国家收走钱之后,不放钱出来,社会上就会缺钱,工厂就无法开工,社会购买力就大幅下降,这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所在。

个人做生意、搞生产,10个人亏损是正常的,那是管理问题、技术问题、运气问题,而如果90个人都亏损,那肯定是不正常的,往往是钱被收走了,或者钱的利息太高,高过正常的利润,这样要么社会购买力没有了(钱被收走),要么社会生产力没有了(钱的利息高过利润),经济必然走下坡路甚至发生经济危机。

企业看到生意机会,在扩大再生产的时候,动用的资金一般不全是自己的资金,如果钱被收走了,社会购买力不够,必然会导致连锁反应,企业生产的产品销不出去,企业利润下降,企业雇员减少,社会购买力会继续下降。所以说,银行家往往是又贪婪又错误的,在人家缺钱的时候不肯借钱,在人家不缺钱的时候非要让人家借钱。

观点2:通胀了就收货币是不正确的

年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危机。年之前,物价上涨已经连续几年,商品的高价格让生产企业有了利润,甚至利润很不错,这就必然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就会让未来的商品供应量增多。

同时,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更多的厂房、设备、原料、工人,自有资金往往会不够,贷款就会增加,企业负债量会上升。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会成为商品上涨的推动因素。一段时间后,产能上升,更多的商品上市,这就需要社会更多的消费动力。

但在这时,经济运行给人的错觉是通胀比较厉害,结果出台了收缩货币的政策。这就导致了在生产规模上升、商品供应上升的背景下,购买力反而下降。这样就必然导致很多商品卖不出去,商品价格只能下跌甚至大跌,导致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倒闭,从而也会让大量的工人失业,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经济调控逻辑是完全错误的,在企业扩大再生产、商品供应更多的时候,即便物价处在上升通道,也不应该收缩货币,因为大量的商品上市自然会让物价逐步稳定。如果一时间商品供应太多,反而应该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有货,就要有钱去买,如果钱被收走了,买货的动力就不够了,钱收走太多则会造成价格急跌,造成经济不稳定。商品供应不足导致通胀,如果后期供应依然不足,这时收货币才是正确的。如果后续供应充足,则不应收货币。

观点3:通胀比通缩

强很多媒体、经济学家谈通胀色变,这是在误导决策层、误导企业、误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误导老百姓,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我们不要怕通胀,恶性通胀确实不好,但适当的通胀(10%以内的通胀)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工资上涨的幅度比通胀大,社会的总体消费力还是在提升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是在提高的。

比起通胀,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通缩,只有价格缓慢上升(适当的通胀)才能促进企业的生产和百姓的消费,如果物价是下跌的,企业的生产将受打击,经济将倒退,收入将无法增长甚至减少,失业率将上升,社会购买力将下降,如此进一步促进价格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而轻微的通胀则相反,它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在稳定的基础上有点通胀,比较利于经济发展,比较利于创造更多的财富,而通缩则不一样,它会加速经济的下滑,减少财富创造。财富创造多总比财富创造少要好,经济过热总比经济下滑要好。

另外,通胀更有利于资源集中者,不利于劳动者,对中国来说,因为较多资源是国有的或是政府垄断的,因此通胀是有利于政府的,对劳动者而言,适度的通胀则能激发贬值担忧和工作动力。我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经济泡沫”一说,因为物质多总比少要好,有总比没有强,如果房地产泡沫是盖了很多房子、大家都买房子,那才好呢,房子盖得越多社会财富才越多嘛!

观点4:通胀产生实际负利率是好事,最好是没有利息

中国利息高,印度利息高,这是鼓励“钱生钱”,有利于有钱又不投资、不生产、不干活的人获得财富,不利于踏踏实实经营企业、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获得回报。

钱生钱太容易了(银行利息高、民间借贷利息更高),就会打击劳动和创新,也会打击生产积极性和投入再生产,一方面本质上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财富创造和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会成为通货膨胀的推动力。

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造成了实际上的负利率,这也未必是坏事。甚至最好是没有存款利息才是好事,存款利息低才是鼓励消费的好手段。

贷款利息也要低,这样可以鼓励生产、鼓励劳动、鼓励创造。(年、年,整个社会的隐性利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民营企业来说,大部分企业的利息成本在10%以上,不少企业在15%以上,甚至在30%以上,导致众多企业无法从生产经营上产生利润,进而打算逐步放弃实业生产。

社会资金被吸引到“放贷收息”这种不劳而获的途径上,而不是“生产创造”这种创造财富的途径上,实在是令人惋惜。)

观点5:农产品不应该作为主要的价格指标

其实农产品和相关产品(肉鱼蛋奶)不能作为主要的物价指标,因为这些商品受天气的影响太大,很多时候它们的产量不是人说了算,而是天说了算,价格容易忽高忽低。当气候不好、甚至受灾的年份,收成不好,价格高是正常的,这不是货币太多的问题,而是货太少的问题,不应该减少货币。

同样,当气候好的年份,收成好,价格低一点也是正常的,那是货多了的原因,不是货币太少的原因,不应该增加货币。

观点6:调控物价上涨,要分情况

农产品今年供应少了,明年供应多了,这些主要是天定的,不能因为今年受灾减产涨价了,CPI高了就收货币,明年难道还受灾吗?

工业品今年消费多了,明年消费少了,这些主要是人定的,如果因为消费太旺而涨价,CPI高了可以收货币,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物价涨跌,要分析它涨跌的成分和原因,弄明白了,才能针对性调整,面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策略是不同的。

观点7:过多存款是通胀的引发器之一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是人为调控经济的结果,是一种资金量断裂后的经济表现。引发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资金链断裂,会导致企业生产困难,工厂关门,工人失业,企业和家庭的消费能力都急剧下降,原本社会上的大量商品出现价格暴跌。

另一种是通货急剧膨胀,存款太多是通货急剧膨胀发生的一个条件。个人和家庭可支配的货币太多了,其实也是一个“隐患”,是引发通胀的“隐患”,对这种“隐患”有时候政府也无能为力。

因此不能过分鼓励存款,要充分鼓励消费,如果价格涨了,百姓手里有很多存款,那么就会出现“抢货”现象,价格会进一步上涨。过多存款是通胀的引发器之一。

国家应该制定更好的分配体系,鼓励劳动收入,鼓励创新、创造,打击利息收入,压制资本收入,压制不劳而获。在价格上涨早期和中期,可以降息,把钱早点放出来,让存款者的购买力下降,让他们更加注重劳动创造,而不是坐着收利息,这样更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不能老是存款存款,存款所代表的财富有虚假成分,因为社会上根本没有那么多资产和商品对应银行里的大量存款金额,应该少存款、多消费、多配置资产。如果少数人存款,多数人不存款,那么存款的人有保障,如果所有人都存款,都有0万在银行里,那么所有人都没有保障了(财富没有增多,货币共同贬值)。

美国是过度超前消费,导致社会缺资金,从而引发危机。中国是过度存款,导致社会资金过剩,从而促进通胀。

观点8:腐败也会造成通胀

腐败无论在法制上、政治上、道德上都是坏事。腐败在经济上也是坏事,因为一方面腐败中利益输送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也会打击正当经营、合法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行贿者、受贿者,腐败中各方利益获得者,均有不顾成本高消费的冲动,容易形成某些资产或消费品的过度需求,从而推动通货膨胀。

观点9:不能简单根据CPI的变化制定经济政策

CPI数据不是没有用,而是滞后性太强,就像期货中的技术分析。如果CPI从3%涨到6%,那确实是说明物价在上涨,上了一个台阶。但如果CPI一直维持在6%左右,则说明物价已经稳定了,CPI比的是上一年的同期,如果CPI的数值基本不变化了,就说明后续的价格并没有上涨那么厉害。出CPI数据时,要说清楚,不能让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人民误解。

观点10:看物价应该看环比为主,看同比为辅

本来CPI数据已经是滞后性数据了,再根据CPI出来后制定政策,那就太晚了。往往是经济已经下滑了,还在收缩货币。CPI不是没有用,而是不科学。应该想在前面,才能提前准备,才能做在前面。看到滞后的数据,就只能做在后面,而做的动作又是想改变前面的问题,这是很不合理的。

我们应该要想办法改变的是后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CPI高,制定经济政策把CPI拉下来,这是有问题的,可能不用制定政策后续的CPI就不高了。

CPI高,后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制定政策,CPI高不一定要收缩货币,如果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社会商品总体上供过于求,那就绝对不能收缩货币,反而还应该放货币、鼓励消费。

当然,CPI高,而预计后续没有什么问题,那就不用出什么政策。或许,我们应该用大宗商品的综合库存为标准,代替CPI的“指示”。

如果库存大,那就应该放货币,如果库存小,那就应该收货币。

观点11: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货币学

经济学看上去很复杂,似乎很多“满腹经纶”的经济学家都搞不清楚。但我们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货币学,就是通过货币的收缩和扩张调节经济发展。

温总理是懂货币学的,温总理当政十年,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一部分原因就得益于好的货币政策。普通人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最后可能把自己搞晕了,而聪明人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

观点12:要发展经济,必须适度印钞

适度印钞有利于发展经济,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当然印钞不能乱印。适度印钞最大的好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性当中存在着天然的懒惰。适度印钞会造成适度通胀,通胀是隐性交税。

如果没有通胀,大家乐于存钱,不消费,甚至因为存款太多、物价低迷而不愿意好好劳动;有了适度的通胀,大家才会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今年的钱不消费明年购买力就下降了,现在的钱存起来十年后就不怎么值钱了,这样大家才会努力工作,为社会持续创造财富。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小利益出发,认为通胀是不好的,我们应着眼全局,从社会大利益的角度考虑,适度通胀对发展经济是有利的,社会在持续发展,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现在国家调控货币流通量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资金回流的渠道有很多,比如税收、银行、金融投资、土地、矿产、汽油等,一个阶段内,如果流通的货币确实多了一点,国家也容易收回。

观点13:要通过增发货币和收缩货币调控经济和价格

有人说,想要保持价格稳定,那就按照有多少商品发多少钱就可以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打个简单的比方,今年小麦生产0斤,明年小麦生产斤,那么今年发的钱到了明年就多出来了,怎么办?烧掉吗?

肯定不是的,应该是通过增发货币和收缩货币的方法调控经济和价格,如果货多钱少,就增发货币,如果钱多货少就收缩货币。当然,在增发和收缩时,不能用过去的统计数据,不能只看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价格涨跌,要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观点14:股票、期货等金融投资市场可以缓解通胀

有钱,要么生产、要么消费,消费有利于社会发展,但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能力的提升,或货物增量跟不上货币的增量,则会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让一些闲余的钱进入金融市场,虽然这些钱没有直接为社会带来生产或消费,但它们被金融市场吸进去了,并在手续费和亏损的效应下总量减少了,从这些角度来说,金融投资市场可以吸收部分闲余货币,从而减缓通胀。

观点15:钱投到股票、期货市场,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有专家说钱投到股票、期货市场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会导致实体经济缺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不管哪个领域的钱,都不是只流通一次,钱会回到银行,还是可以贷款出去的。如果实体经济有问题,那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把问题推到股票和期货市场。如果实体企业无法从银行贷款出来,要么是企业的问题,要么是银行的问题,再或者,就是国家政策导向的问题。

观点16:经济危机可以避免,只要找得到经济危机的原因

有人认为经济危机是必然会出现的,因为经济周期有繁荣有萧条。但所谓的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能找到引发它的核心原因,所谓的经济周期也是可以调控的,只要能明晰它的运行原理。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货币跟不上,各国都紧缩货币,钱少了,货还那么多,并且货的价格都处在高位,当然要暴跌了。如果货币供应跟得上,所谓的萧条就不会产生。

诚然,经济的发展速度必然会有高有低,以波浪的形式向前演进,有波峰就会有波谷,这是宇宙规律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反映。但波浪的波峰抬多高,波浪的波谷落多低,这些是人类可以调控的,如果调控适当,就能减小波浪的波幅,实现相对平稳的经济发展。

如果收缩货币会引发经济危机,那就不要收货币;如果恶性通胀会引发经济危机,那就提前治理恶性通胀。如果大量的企业没有利润、负担太重会导致经济衰退,那就想办法减轻这些企业的负担,或是引导他们突围;如果商品价格抬得太高,没人买了,然后掉下来造成经济衰退,那就想办法不要让价格冲得那么高。

通胀了就加息是不对的,这样反而会引发经济危机,强化经济萧条,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如此被错误激发的。通胀要分清通胀的原因,很多时候通胀了不应该加息,反而应该减息。车慢了要加油,加了油,车子就快了,这时减油,车速必然会慢下来,如果要保持车速,必须保持一定量的供油。

当然,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总有人能做到,就像开车一样,驾驶员的水平高,就能在相对高的速度上持续行驶,也能绕开一个又一个的障碍。重点是,修一条好路(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法制),找到那个有水平的驾驶员(制定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的人)。

观点17:要奖励劳动和创新

从本质上来讲,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而创新者则提高了创造财富的效率。财富被创造出来后,在整个分配机制和分配体系中,劳动者和创新者能获得多少,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再劳动和再创新的积极性,若是分配合理,则可以推动社会的财富创造数量和财富创造效率。

被创造出来的财富应该更多地奖励给劳动者和创新者,比如美国就是如此;而不是更多地奖励给懒惰者和退休者,比如欧洲就是如此;也不是奖励给资本拥有者(高利息)和权力拥有者(权力寻租),比如印度就是如此。好的制度应该引导人们通过劳动和创新获取财富,而不是通过在家休息获得补助,也不是通过钱生钱和权力寻租获取利益。

在当前的中国,应引导大家努力工作和创造,并给劳动者、实干者和创新者更多的财富肯定和法律保护,而不是向抱怨、对立的方向引导。

观点18:农民工不再那么“无私”了

中国这些年(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是因为农民工的“无私”奉献,他们拿着最低的工资,干了最多的活,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而且他们还很高兴,因为虽然拿的工资不高,却比务农收入高多了,他们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了。

中国近年来巨量财富的创造,是建立在大量的农民工任劳任怨地干活这个基础之上的,他们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还不太消费,这种优势美国是没有的。但这种优势,中国也正在消失。

如今,农民工们不再那么“无私”了。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没有像以前那样富余了,甚至已经有点缺少了;另一方面,农民工们通过多年的劳动,已经存了一点钱,并不是那么穷了。因此,现在给他们低工资,他们就不干了,他们也要求适当的享受了。

整个社会确实也到了该偿还他们的时候了,毕竟这么多年,这么多的财富主要是由他们的双手创造的。让创造基本财富的人有钱了,让他们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了,才对得起他们。

现在农民工的工资比大学生毕业生高,那是合理的,这也是供求关系变化的表现。农民工现在供小于求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大学生现在供大于求了,价格自然就上不去。其实我曾在十几年前就和朋友说过“以后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当时别人都说我不对,现在看来,似乎慢慢在往对的方向发展。

我分析问题很简单的,就是看供求关系,如果人全部往一头跑了,另一头怎么办呢?中国某些地区的某些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工人像老板、老板像工人”的现象,老板好吃好喝好住地伺候工人,给工人高工资,但工人还不好好干活,要求还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就有点走极端了,必须防止它从个别化演变为普遍化,否则还有多少人愿意办企业做老板呢?社会的财富创造如何延续呢?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保证呢?

只要工厂在生产合格的产品,就是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哪怕企业利润微薄或负债经营也都没关系。最怕的是工厂关门,工人失业,那才是对社会资源最大的浪费。

观点19: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可以解决

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

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至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经济学家认为的目前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陷阱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东亚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虽然表面上看,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模式缺少动力,劳动力不再便宜,产业升级又迟迟不能如愿实现,似乎中国也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但中国完全可以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继续保持较高速的经济发展,直到成为发达国家。

中国要怎么做才能摆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呢?

1.要打击不劳而获、投机赚钱的思维,倡导劳动致富的理念;

2.要鼓励创新,切实保护知识产权,重罚剽窃者;

3.要适度提高退休年龄,降低退休工资,特别是吃国家饭的那些人的退休工资;

4.要降息,不鼓励钱生钱,而鼓励生产创造生钱;

5.要保持适度通胀,谨防通缩,可以适度超发货币,激发经济发展动力和人们货币贬值的忧患意识;

6.要严打官员或相关人员的权力寻租,努力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环境;

7.要适度减税,减少企业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8.要落实法治,重要的事情允许就是允许,不允许就是不允许,不搞灰色地带。9.不要遏制产能的发挥,企业有产能就让它发挥出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要刻意引导产业升级,要提倡自由竞争,愿意维持现状的就维持现状,想要升级的自己想办法升级;

10.在各个领域落实公平,央企、国企和民企公平竞争,城里人和农村人福利对等,不同省份的高中生考大学平等竞争……

以上十条,最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要公平,谁劳动创造多,就让谁致富”。如此调整、如此操作,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底子,可以实现较高速的持续发展。

如今社会有很多不好的现象,必须及时扫除,扫除了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比如普通劳动者一个月赚,但有些退休者一个月拿0(我看拿0退休金的人他们之前对社会的付出也不比一个普通农民、工人多多少,实在不应该拿0的退休金),这是极不合理的,应该让劳动者多拿,退休者少拿(只要能保证退休者有足够的吃喝、基本的医疗、适当的休闲就行了,不能让退休者太有钱,退休者有钱,那是对“钱”的闲置和浪费)。

比如万元放在银行拿贴息一年就能赚7万,而一个普通人工作一年都没有7万的收入,社会的显性利息和隐性利息都太高了,钱生钱太容易了,必然导致投机思想泛滥,打击劳动创造,长此以往会物极必反,应该尽早把利息降下来,让生产者、劳动者、创新者用更低的成本去创造财富,才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再比如一个辛辛苦苦做实业的企业家,他现在是为政府在打工(高税负),为银行在打工(高利息),为房东在打工(高租金),为原材料供应商在打工(国内外的原材料资源垄断者),为员工在打工(高工资),可自己的获得却少得可怜,他们从老板变成了最可怜的人,一个国家绝对不能把这一批最有创造力、最有激情、最能吃苦耐劳的人忽视了。

观点20:提高退休年龄、降低退休工资是对的

如果很早就退休了,而且退休工资比年轻人上班还多,就会造成社会财富过多地往退休人群转移,而非流向劳动群体,这对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老年人的消费力哪里比得上年轻人?给他再多的退休金,他也是存着,或是给自己的子孙,他的子孙从老人手里拿的退休金比他自己劳动所得还多,这对年轻人而言不是好事,是对他信心的打击和依赖性的激发。退休工资太高,不一定是好事。虽然退休工资高是高福利的表现,但西欧的高福利体系,在运作几十年之后,事实上已经被证明是很有问题的,欧债危机便是其直接体现之一。社会劳动者一段时间内创造的财富总量中,如果退休者分得更多,那么劳动者就分得更少,这不利于鼓励劳动致富和创新致富,也不利于激发年轻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而社会的基本动力应是劳动者而不是退休者,应是年轻人而不是老年人。

以前我们国家的劳动力富余,60岁退休,现在劳动力不富余了,为了能够持续发展,政策就应该调整,再说现在绝大部分人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大大提高了,工作到65岁退休根本就没有问题。再说了,等人口老龄化了,退休人员越来越多,那又由谁来养活老年人呢?在我国香港地区、在日本,很多70岁的人还在工作,做出租车司机或是服务员等。退休工资也要往下调,不能让退休的人工资比普通的年轻人高,否则会打击年轻人,应该把财富更多地分配给正在劳动创造的年轻人。

观点21:温总理很懂经济

不少人对4万亿政策的推出有较多负面谈论,但我觉得温总理是很懂经济的。重要物资国家储备的建立,收储放储政策的实施,对物价平稳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政策可能让极少部分人减少了或丧失了商业机会,但却能让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受益。

4万亿的推出,让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危害降到了最低。虽然不少经济学家批判4万亿,说4万亿推高了房价、物价,但若没有4万亿,可能我们面临的就是严重的经济衰退,其实真到要让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出主意,他们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案。4万亿是没有问题的,是一个好政策,社会上某些人士给予太多的抱怨,是他们不懂经济。也许4万亿在分配和建设的过程中,有些人得了好处,有些人没得好处,存在一些不公平,但这是现实,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杀4万亿对经济拉动的正面作用。

温总理是一位深谙中庸之道的好总理,是和谐社会的推动者。现在,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家庭都达到小康标准了,小康家庭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住房了,却还在埋怨房价高;绝大部分家庭每餐都可以吃肉了,还在埋怨肉价高。这些埋怨有情绪因素,也有不合理性,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社会的正面发展和我们切实得到的好处,当然对政府的要求也应该是水涨船高的,否则政府就会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了。

观点22:美国人比较公平、讲公理、更实际、更守规矩

相对中国人而言,美国人更遵守制度,他们在制定法律、制定制度、制定规则的时候很谨慎,一旦制定了,就会去遵守,而中国人似乎随随便便就能制定很多条条框框,但具体做事的时候又似乎经常打擦边球,甚至打界外球。美国人比较公平,谁更厉害谁就获得更多;比较讲公理,谁更正确就获得更多肯定和支持;比较看重实际,谁能给众人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谁就能当领导(团体、社区、企业、国家都是如此);比较守规矩,一个官员哪怕是贪污了1万美元也要抓起来。

观点23:垄断的两面性

垄断从大范围来看是错的,总体是错的,垄断意味着低效和不公平。但在特定情况下,特定行业中,垄断是好的。垄断有利于集中资源、稳定物价,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虽然某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但对整个国家来说还是有好处的,中石油、中石化的存在,战略意义大于经济利益。垄断的作用有它的两面性,不是绝对好,也不是绝对坏,不是绝对错误,也不是绝对正确。重要的粮食品种,国家有收储政策,丰收了,国家不压价收购,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收储的价格要给农民一定的利润空间,不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歉收了,国家放储平抑物价,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其实国家在粮食收储政策的运行中,除了能够维护物价平稳,还能获得经济收益,而即便国家一时亏损了,对整个社会效益而言,那也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垄断,土地国有,重要的资源国有,货币发行和调控中央说了算,这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国有化、中央集权要比美国的私有化、自由市场要好,政府的整合协调能力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不用耗时间精力在整合资源、动员资金上,运作大项目,办大事的效率就会高很多。经济特区说搞就搞,在中国,似乎政府画个圈事情就办成了,据说印度也想学中国画个圈,可就是办不成,因为印度的资源不是国有的,无法大力推动这个圈的发展

(中国的国家垄断,总比印度的个人垄断要好,毕竟国家垄断的资源总体上还是要为国家服务、为全民服务的)。当然,垄断的坏毛病也要去掉,去掉了经济才能更快发展。垄断部门要注重外部的社会公平和内部的效率提升,央企国企不要养太多闲人,不要让不劳而获的人拿的工资和劳动者一样多甚至更多。在中国搞完全国有化不行,那样企业就没有了活力和竞争力,完全搞自由竞争也不行,那样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就无法高效调用。中国的“两桶油”、移动通信、粮食收购等领域的垄断是对的,其他某些领域的垄断则有待探讨。

观点24:现在的房产调控政策是有问题的

现在的房产调控政策是有问题的,房价高的本质原因是供不应求。需求有居住需求、有投资需求、有投机需求,任何需求都是购买力。房价增长过快,可以增加供应、打压需求(特别需要打压投机需求,适当打压投资需求),但如果打压需求的同时也打压了供应,甚至打压供应比打压需求更严厉,房地产市场不会好起来。应该增加供应,适当打压需求,而不是需求和供应一起打压,如果维持这样的调控政策,本来10年能完成的事业,要变成15年、20年才能完成。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应该建更多的房子,因为有更多的人需要房子。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降低开发商门槛,不是看开发商的资质,而是看房子的品质。光让少部分企业有资格建房子,房子还是太少了。第二,银行不应该减少房产企业的贷款供应。应让市场自由竞争。减少贷款或停止贷款,可能会让一些资金周转不好的优质企业跟着倒霉。

第三,打压需求的同时,不能打压供应,而是应该增加供应。等供应量大了,再放开需求。现在买房子的少了,盖的房子也少了,钢铁、铜、铝等大量原料的产能就不可能较好释放,大量的企业都要面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我们既然有这个产能,为什么不让企业生产呢?就像解决堵车问题一样,应该是大力建设公路、高架、铁路、地铁等,而不是限制买车、限制开车。

观点25:房子多了是财富,而不是泡沫

有人看到房子建多了,每个城市都是工地,就说房地产行业发展太快了,有泡沫。这样的观点是扯淡,是不对的。房地产市场从一开始市场化运行,就有人说它有泡沫,说了十几年了,房子都盖了多少了,几乎家家都住上宽敞的房子了,还说有泡沫。我想问,这泡沫在哪里?是不是没房子住才没泡沫,如果是这样的,那我宁可有房子住,有泡沫在。物质生产创造多了,哪里就是泡沫呢?那是财富,是好事。如果大家没有房子住、物质财富少,那就是贫穷落后了。

房子也罢、衣服也好,生产更多才是好事,哪怕物质财富有适当的宽裕也是好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搞得紧巴巴的才是不好。物质生产多了,不是泡沫,如果牛奶生产多了往沟里倒,那是分配出了问题,牛奶真的太多了,那就一人发一瓶,还多,那就一人发两瓶,房子真的太多了那就一家分一套。物质财富,只怕少不怕多,最好是家家都物质丰富。人们不怕货多,只怕钱少,或许在人类心中,物质永远不够多,金钱永远太少了。

现在整个社会还是缺房子,如果房地产企业有这个生产能力,就不要让他们闲置了,不要让某些优秀的能盖出好房子的企业停工不盖了,也不要让一个建筑工人一个星期只上三天班,这都是资源的浪费,效率的低下。等哪一天整个社会不缺房子了,大部分人都住得非常舒适了,再把投资在房地产的资金引导到其他行业,把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员引导到其他行业,也不迟。房产调控,不能把房子的建造速度也调下来,该造的房子还要让它造,最好能加速房子的建造,这才是正确的方向,更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如果城市拥堵,那就多建桥修路(没有车太多的问题,只有路太少的问题),如果房地产有产能,那就多盖房子,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中国也就能早日走向发达国家。

观点26:中国房价不会大跌

年开始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力度是空前的,不少有购买能力的人被限购了,市场需求下滑较大。有人预期,甚至某些所谓的“专家”也这么说:中国的房价要跌50%,和当年的日本差不多。我觉得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国和日本哪能一样呢?中国还有50%的人口是农民,城市化发展远没有结束。即便那50%的城镇人口,还有很多是居住在各个“小镇”上的,农村人口和小镇人口都有进城的实际需求,另外一些三四线城市的人口也有到一二线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房子的需求量还是很大。

调控只能暂时打压购房需求,但这些需求并不是一打压就不存在了,庞大的购房需求依然存在,今年、明年不能买,那就后年买,需求在适当的时候总会表现为消费力的。所以全国的房价一年时间里下降10%都不太可能,个别地区,比如三亚可能多跌一点,跌20%、30%有可能,但一些二三线城市价格涨一点也正常,全国综合来看,即便降价,幅度也会很小。

现在一户普通的人家,如果有四个劳动力,每人每年存一万,5年就是20万,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付首付买房子了,这些地方的房价肯定不会降,甚至还会升。至于一些大城市,有人认为现在房价太高了,年轻人结婚买不起房子了,还把人都变成了房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我倒是认为,年轻人买不起房子才是对的,买得起就错了,年轻人的父辈们辛苦工作十年、二十年才买得起房子、盖得起房子,凭什么他们一毕业就要买得起房子呢?

另外,房价高才是合理的,它可以把“钱”锁起来,“钱”锁起来之后,人们要维持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就要继续努力工作。甚至还可以略偏激地认为把人变成房奴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呢!有贷款要还,才能继续努力工作,如果手里有大把的现金,还有几个人愿意努力工作呢?如果大家都是有钱人了,那谁去劳动呢?

人是需要适当的激励和制约的,要让人们拥有物质、拥有健康、拥有思想自由,但不能给人们太多的可支配现金,否则惰性就会占上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就会变慢。香港人做房奴几十年了,似乎香港社会一直都很稳定、很繁荣嘛!有朋友说上海的房价一定会跌,还说内环内要跌30%,我觉得完全不可能,不会跌,要跌也就10%,所以我和他还打赌,谁输了谁请客吃饭。在中国,房价真的要跌,那也是10年或15年后的事情。只有当中国出现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结束时,房价才会真正跌。

观点27:调控不是调以前出现的问题

经济调控,调控的应该是未来,即希望通过调控,让未来发生什么或不要发生什么,是为了让未来的经济更好,更加平稳、快速、良好地运行。

现在的调控,都是调以前的问题,以前的问题已经出现了,如果要去调控,那得先分析以前出现过的问题以后还会不会出现,如果不会出现,何必去调控,如果会出现,那么会怎么出现,是相同出现还是变异出现呢?不能简单根据以前出现的问题,制定调控的政策和措施。

观点28:不管能不能调控好,应先把理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货币学理论是有问题的,起码是不科学的,有待完善。就像开手动档的车子,不是路况好就可以猛踩油门,要想开得更快,总要先换挡。另外,车子要怎么开,要看前面的路,而不是看已经走过的路。走过的路好走,现在未必要保持高速运行状态,走过的路不好走,现在也未必要低速运行,重点是前面的路况好不好。

车子没人开不行,市场没有调控也不行,但车不能乱开,市场也不能乱调控。有时候需要给市场的自由运行一点空间,大白菜3块一斤不要紧,不用调控,价格贵了自然会有人多种,明年价格会回落的,不要来个错误的调控导致价格暴跌、农民破产。要让CPI每年都保持在2%不行,宇宙有宇宙的运行规律,自然有自然的运行法则,社会有社会的运行机制,春夏秋冬的天气不同,但如此循环,总体是平衡的,正常人不会冷死也不会热死,去年CPI为2%、今年4%、明年1%,这都是正常的,无需特别的调控,总体平衡就行了。

当然,把车开好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能不能开好车和学历高不高无关。一个调控政策出台能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这还是后话,至少应该先把用来制定调控政策的理论基础摆正确。

其实,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有利于国家调控的,因为中国政府有能力也有权力调动资源调控经济,只要把理论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合理、有效调控就自然而然了。

观点29:美国的经济学、货币学理论不能简单用到中国

美国低利率、贷款消费,中国高利率、存款消费,美国和中国的消费理念、货币运行模式是不同的。适合美国的经济学、货币学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更何况,年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说明美国的经济学、货币学理论用在本国都出问题了,我们还要去用它干嘛?

当然,我们适当参考美国的一些经济学、货币学理论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不能简单用到中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时,用提高利息的办法来抑制消费,增加存款,在美国这种方法很有效,因为美国是贷款消费,提高利息就会增加贷款成本,也就能抑制消费者的贷款消费;而中国存款消费多,用加息的办法来抑制消费,增加存款,是不妥的,短时间内看似减少了消费,可利息提高后存款者的收入增加了,后续的购买力更强,并且这种收入的增加是不劳而获,是没有实际创造价值的,没有生产相应的商品,也为下一轮通胀埋下隐患。

观点30:社会主义需要适当的资本化,资本主义需要更多的调控

完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不符合市场的自然法则。完全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不符合人类和谐发展的需求。因此社会主义需要适当的资本化,资本主义需要更多的有力调控。

观点31:中国的美元储备应该少买美债,多买物质财富

中国有着世界第一的美元外汇储备量,这是中国人民辛苦劳动30多年的积蓄,怎么用好这笔钱关乎所有中国人的利益。中国的美元储备要少买美债,多买铜、原油、铁矿石、粮食等物质财富,要买资源性的财富,而不是财富的符号———纸币。当美国有支付能力的时候,它的纸币是真的财富,而当它没有支付能力的时候,它的纸币就是假的财富。把美元纸币换成切切实实的物质财富才是硬道理。地球上的资源才是财富,把铁矿石搬到中国来才是好事。

某些人认为进口铁矿石价格高了就不好,就是国外什么什么团体阻击中国,这真是杞人忧天。进口铁矿石的价格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好事,把铁矿石留在国内,建设在中国,高楼大厦起来了,铁路高速公路铺好了,这多好啊,没有这些铁矿石还真不行呢!

观点32:产能闲置是很大的浪费

企业有产能,却因为经济环境不好、消费不旺、出口不畅等而使较多产能闲置,这是企业资源的浪费,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是因为政府的产业调整、产业升级政策而使企业的产能闲置,那就是更大浪费。

本来有的产能,却只发挥了30,企业会亏损,工人收入会减少,社会购买力会下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企业有产能,政府应该想办法让这些产能尽可能发挥出来,制造出充足的商品,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有生产能力的时候,应该让生产能力发挥出来,有消费能力的时候,应该把消费能力使用出去。新陈代谢快一点,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就业。如果没有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那么确实应该鼓励勤俭节约,但有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则应该鼓励消费。

问题都应该辩证地去看。如果有00件衣服,大家都不买新的,都把旧的缝缝补补继续穿,那么工厂就要停工、工人就要失业,有消费能力的00个人买了穿了,穿新的更体面更舒服,那么就能促进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至于企业是否应该转型,应该往哪个方向调整,这是企业的事,政府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或许部分企业会安于现状,但作为正常的企业,追逐利润应是其重要的任务,社会运行制度和治理环境应让有心转型的企业自己去转型,让它们自己主动地往更好的技术迈进,去生产更优质的商品,这样,消费者自然就会选择它们,形成正向激化,从而使更多的企业追求转型。

观点33:追求物质享受未必是坏事

追求物质享受未必是坏事,追求物质才会想办法赚更多钱。赚更多钱的过程,就是为自己创造财富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其实,人们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也同时为社会服务。一个普通人,直接和间接地创造了财富,才能获得财富,总体上来说,他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他得到的。

追求物质不是去犯法,如果有人追求物质触犯了法律,那么应该用完善的法律去制约他。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和别人攀比一下也未必是坏事。中国的攀比心理、不安逸心理,要面子、好强、好胜、有些虚荣、容易眼红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竞争、促进消费、促进个人进步、促进家庭和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繁荣。不去和别人比,那就没有动力了,太安逸了、不思进取、没有危机感,也没有动力了。

观点34:财富创造多了,钱自然就多了

我十几岁的时候和村里人聊天说:“以后家家都能盖上大房子,家家能买小轿车。”

边上的老人就问:“上哪儿弄钱去啊?”是啊,家家有房有车,那得弄多少钱啊?其实,只要物质创造多了,自然就有钱了。大家都劳动,你帮我盖房子,我给你造汽车,你帮我种菜,我为你做衣服,大家都在创造了,财富就多了,财富多了大家就富了。所谓的货币只是财富的符号而已,钱是可以印出来的,财富无法印出来,财富必须靠劳动者的双手和头脑创造出来。

只有创造的财富多了,国家才能印更多的钱,流通的钱多了,看上去大家都有钱了,实际上大家有没有钱不重要,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才重要。GDP的增长,就是财富的创造和消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GDP才能上去,才叫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创造和消费循环得越快,需要的钱(货币)就越多,国家就要印更多的钱出来。

观点35:人多为胜

如果连人都没有了,那还能有什么?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人,掌握财富的也是人。不是财富领导人,而是人领导财富。中国创造财富的人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国会在20年内,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一。

观点36:80%的人有问题,是不正常的

一个企业,20%的员工表现不好,60%的员工表现合格,20%的员工表现优秀,这是正常的企业;一个行业,20%的企业效益差,60%的企业效益平平,20%的企业效益好,这是正常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80%的员工表现不好,只有20%的员工表现合格,那么肯定不是员工出了问题,而是这个企业出了问题,是企业的运行、管理有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不是员工。

如果,一个行业80%的企业都效益不好,只有20%的企业正常经营,那么肯定不是企业出了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出了问题,是行业的市场、行业的定位、行业的政策、行业的竞争出了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行业的生态链和行业的竞争模式,而不是提升单个企业的活力。

如果,一个国家80%的企业效益都不好,只有20%的企业正常经营,那么肯定不是企业、行业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环境出了问题,是经济政策出了问题,调控出了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定位,而不是单个行业、单个企业的转型。

观点37:员工是没有问题的,人民是没有问题的

车子开得不正,那是把方向盘的人没有水平,或是开小差,或是故意为之。如果整个行业是好的,一个企业经营出了问题,那么一定是老板的问题、经营者管理者的问题,员工是没有问题的,即使员工有问题那也是小问题,可以迅速解决的问题,但老板的问题、经营者管理者的问题则是大问题,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战略错了,员工再使劲,这劲使的地方不对,效果也不会好。同样道理,如果国际大环境挺好,而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也必然是政府的问题,人民是没有问题的。

观点38:引导穷人仇富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合理的

当今社会,某些媒体和相关机构似乎有引导百姓仇视富人的倾向。这是需要谨慎的。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必然有他超越常人的地方。如果是他的“违法乱纪”超越了常人,如果是他的“违背良心”超越了常人,那么确实应该把他抓起来,依法处理。

而一般来说,合法经营的富人,在致富的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远大于他个人获得的财富。应该说富人在致富过程中,社会所得要远大于他个人所得。我们从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哪里有富人,那里的穷人一般就不穷(甚至也有点富);哪里没有富人,那里的穷人也会很穷。合法经营的富人,其社会贡献度远高于常人,也理应受到高于常人的礼遇。

观点39:适当的贫富分化有利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均富实现的条件必须是社会生产力极度发展,目前来看较难实现。而均贫则不利于社会资源的集中利用,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可以让资源掌握在更有驾驭能力的人手里,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其实权力也是如此,所有的人实际权力都相等的时候,反而不便于社会的管理和发展,适度地让更多的权力掌握在执政者手中,则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

观点40: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就好

有利于社会发展就好,不能以个人得失为标准,对大多数人好就是好,对少数人好不一定好,对自己不利对社会有利也是好。一个人要获得社会认同,要创造和获得财富,本质上必须符合更多人的利益才能达成。观点41:欧债危机暂时没有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还要暴露欧债危机暂时没有问题,互相妥协一下,印点钱就把问题掩盖过去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还要暴露,毕竟印钱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