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如何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6353345.html

-03-:0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金伟

近日,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浙江省美协会员、著名山水画家林逊发先生忙得不亦乐乎,继他古稀之年出版《林逊发山水画集》之后,8年后的今天他又以孜孜以求的态度拿出了《越山舜水——林逊发书画作品展》。打开他的画册,显而易见地在多幅山水画作品中发现,名山大川的踪迹屈指可数,而“河湖如织,水村纵横,垂柳拂面”的秀美风光俯拾皆是,旧时江南水乡的风貌跃然纸上,并以不可抵挡之势回归大众视野。

选择:始于西洋画,陷于山水画

年,祖籍绍兴的林逊发出生于上海,年他考入浙江美院附中(今中国美院附中),接受了较系统的中西画技法学习训练和理论熏陶。科班的专业学习,使他在掌握西洋画造型、色彩等要领的同时,也打下了他中国画线条、用墨、意境的扎实功底。

年,林逊发从附中毕业后,进入丽水缙云县文化馆,从事群众业余美术辅导工作长达二十余年。在10多年的丽水秀美山水浸染下,他深深觉得西洋画的技法和作画方式无法全部展示丽水的魅力,如若能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因此,他在年重新学习山水画。“我辅导的学生中也有喜欢山水画的,因此我自学也为了提升工作业务水平。”林老谦虚地说。

年,他调回绍兴担任上虞师范专职教师、美术教研组组长后,如鱼得水般创作了一大批越地山水和江南水乡风貌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越山舜水——林逊发书画作品展》作品多为该阶段创作。打开画集,无论写生抑或创作画,每一幅都好似一种印记,留下他在山水画创作中孜孜以求的足迹。自然,他也顺着“小桥流水”摇着“乌篷船”由“河埠台门”走出浙江,走向了全国和海外。《三味书屋》《兰亭图》《水乡春潮》《渔归》《观瀑图》《鲁迅故乡》等余幅作品,先后在全国省市各级展览报刊上展出和发表,20余幅作品被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美术馆收藏。其中,《水乡古镇》获中韩书画大赛金奖和全国师生春满校园大赛银奖;《鲁迅故乡》获全国第四届中国山水画展创新奖;年入选“浙江国画百家”,并在《美术报》上作专题介绍;年在评选“浙派画家”活动中,被提名为候选人。

在林老取名“留云斋”的画室中,挂有不少名家题写的“留云斋”书法作品,画室最干净的地方是占据大面积的工作桌,最“杂乱”的便是溢满书架的一摞摞报刊杂志。为何将画室取名为“留云斋”?林老回答:“云,既是自然之云,也为心头之云。画留云,则画有诗意;心留云,则人沉静而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坚持:坐几十年冷板凳,只为保持个性

如果说,在近一百年的中国山水画创作革新中,前期代表人物为黄宾虹的话,那么,后期的领军人物便是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陆俨少了。对于林老,他最倾心钟情的则是李可染,尤其是李可染大师怀抱“为祖国山河立传”之志,以对传统要“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勇气打出来”的精神,融会古今中西之技法,所形成的厚重饱满、雄浑幽谧、深沉浓拙的李家画风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他。

欣赏林老的山水画,其结构、线条、轮廓、色彩,似乎抹去了古和今、虚和实、真实和幻想的界限,要将人裹卷进一个言语无法描绘的奇幻世界。山的节奏和韵致,水的灵动和唯美,在这里得到了相辅相成的绝妙注释。不论翻到春晖系列、曹娥江系列,还是道墟、丰惠等地的老房子系列,富于江南气息的画面便是那样强烈地冲击你的视觉。

林老多年的绘画生涯,让观众有理由相信,他是把自己所有奔放的情绪、生活的强烈情感,包括笔墨,完全理解了之后,慢慢化为自己内心的东西,收敛之后再放出来的,而所谓“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底蕴,善于融合西画光线、造型的手法,得李家山水‘结构丰满紧凑,线条粗犷壮美,笔法坚实叠进,用墨深厚凝重’之神韵,特别是逆光的出色娴熟和‘可染皴’、晕染等技法的炉火纯青,使得他的山水画笔线激越、墨色浓滋、造型苍劲,在黑白掩映的明暗处理和色墨交融的空间构织中,体现出朴茂多姿的美学意趣”;以及不受物质空间和物质性的羁绊,把光影当作一种属性,以构成画面的空灵感和韵律感,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并借此解释自然等技法特点的显现,便是画家对传统的感悟和真情的流露自然结合的有效实践和生动诠释。

钟情山水数十载,林老十分明白师古而不泥古,惟有不断创新才能终成正果的艺术圭臬。如果说中西技法的融会贯通,是他善于创新的根本的话,那么几十年如一日,在走遍江南水乡和越地山水角角落落的同时,坚持赴祖国的名山大川写生、以自然为师,则成为他艺术嬗变和精进中,得以不断创新的重要养料和支撑。“遍访大川名山不是出于趋异,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借鉴更开阔的背景视野,对江南山水的本性和品赋,有更深刻的认知,作更传神的摹写。”林老解释,正是有了这种借鉴和催化,使他的江南水乡山水画体现了情感意韵、自然感觉和艺术理念的第二自然,流淌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浓郁的水乡情策。

坚守:将思想、内容真正注入作品

掌握技法易,提高境界难。著名画家王明明说过:“中国画画是一种境界,而不是技法,技法是一个初级层面的问题。不要和古人比技法,更不能认为在技法上玩出了点新鲜花样,就觉得自己超越古人了,技法只是手段,目的是表现人生的精神境界。画家要在作品中呈现出时代精神,必须深入生活……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感受,画越来越空洞、概念化。要么去重复古人,在古人的画里讨生活;要么热衷于技法的创新,从技法到技法,为技法而技法,把艺术最本质的东西丢掉了。”

50多年来,林老从未停辍过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买书、看书读报、做简报、随身携带笔记本、自费看展、写生……因为他是一位会随时记录的人,有时他看完画展,听完讲座,看到美景,他都会把体会、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也用速写的方法画下方便创作。看到一本本的看画展、听讲座记录本,翻阅其中,一副副作品的草稿、创作过程、创作经历一一呈现在面前,无不让人感动。

采访过程中,林老一直强调山水画需要技法,不过更需要注入内容和思想,因为有内容的作品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他说:“现在圈内好多人认为上虞没有值得画画的名山大川,事实上他们都忽略了身边一山一水的动人处。”在他画室中,存放着许多写生本和笔记本,都是他每次趁着寒暑假和周日,不管日晒雨淋背着画架走进道墟、肖金、丰惠、绍兴古城,画下了《水乡夕拾》《鲁迅足迹》《水墨山水写生集》等许多写生稿。

年,林老做了一件令人拍手称赞的事,将他在缙云工作时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幅作品,全部捐献给缙云县博物馆。作品涵盖了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剪纸、速写、素描等各种形式。画作真实记录了七、八十年代缙云的发展和变化,缙云大洋梯级电站建设、老县城风貌、古镇集市、仙都风光等都成为了他笔下最真实创作素材,每一幅作品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故事,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缩影。

在林老身上,记者仿佛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他只画自己坚持的山水画,最初当他背着画架、拿着画笔,行走在被同行嗤之以鼻的周遭最不起眼的大街小巷中,捕捉充满韵味的古城印记时,并未想到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后,社会大众的着眼点会回归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这点,在他捐献事迹中可找到一二,当他向缙云当地博物馆提出想法后,立马得到答复和办展的行动力。因此,林老感慨,当初的选择不算错,剩下的就让社会和历史来评价。

关于《越山舜水——林逊发书画作品展》,感兴趣的上虞市民朋友可前往浙江中鑫艺术博物馆参观欣赏老上虞的风貌,找寻儿时记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