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二十世纪的文化名人。他的一生44年的时间生活在大陆,44年的时间生活在台湾地区,正好等分。现在大陆非文史研究的学者,基本不知曾经有这样一个小说家、文史学家和书画家。如果计算台静农“出道”的时间,到今年恰好百年。设想一下,在北京沙滩有这样一群身着学生装的青年,穿梭于红楼和银闸(北大的宿舍)是怎样的场景?那个时代渐行渐远,加上档案资料的不完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台静农(-),复姓澹台,本名传岩,后改姓名台静农,安徽霍邱叶集人,世居叶集镇。安徽是桐城文化的发祥地,清中晚期天下文章由钱塘转向桐城,安徽人由耕读商贾转身科举仕途形成风气。台静农求学的年代正是新旧交替之际,新思想给他的生活带来改变,文学便成为他的第一志向。

年台静农就读湖北省立汉口中学,年毕业后北上取得北京大学国学门旁听生资格,一年后成为正式研究生(半工半读)。没有读大学本科而直接跳上一级,可想他的国文功底有多好。

年的北京正值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台静农进入北大时,虽然是旁听生但不影响他结识新文化的领路人,在他的听课表上有陈垣、鲁迅、沈兼士、刘半农、胡适等闪光的名字。台静农成为新文化运动直接受益者与参与者,他可以直接面对这些大师们,每天奔波于教室、礼堂、图书馆、宿舍之间,忙于各种文化学习。

在白话文运动的熏陶下,台静农的志向是当代中国文学,年写作的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发表在年上海《东方杂志》,年第一篇论文《宋初词人》后刊载于年《小说月报》。

年4月27日,台静农首次拜谒鲁迅(阜成门内西三条)。同年8月参加鲁迅发起的“未名社”,成员有韦素园兄弟、李霁野(以上三人均来自叶集,与台小同乡)和曹靖华,未名社成为新文学的一面旗帜,《莽原》、《未名》、《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相继出版。台静农进入鲁迅文学研究与创作的核心圈子,在后来的十一年中,过从甚密,亦师亦友。

台静农一直在鲁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