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以三峡为主,曾23次到三峡,画逾张,被誉为“黄三峡”。他说,很多画三峡的,画神女峰差不多只画一个峰尖尖,峰下则是一片云雾,“我不这样,我每次都从不同的角度画。”他曾说,三峡图记录了他的人生态度。
他独辟蹊径的‘一笔万象皴’山石画法。这种画法革除了传统山水画技法的程式旧规,也与近百年来国画改革派画风大相径庭,是对中国山水画技法的一大贡献。
黄纯尧:(年1月-年),生于成都。师承徐悲鸿、黄君璧、谢稚柳、傅抱石、陈之佛诸先生,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曾任南京师大教授、江苏美协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顾问、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英国国际人物传记中心顾问委员会荣誉委员,美国国际人物传记学会成员。
黄纯尧少时家贫,小学毕业之后失学,在成都当过学徒、童工,后来投奔远在万源的姐姐,并在姐夫的资助下就读省立达县师范学校。他的成绩很好,各科总分在全校名列前茅。
师范毕业之后,他想继续深造,专攻自己喜欢的数学专业,老师却劝他报考中央大学美术系,因为像他这样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艰苦一年之后,就可以靠卖画维持学业。黄纯尧听从了劝告。
考试很具戏剧性。黄纯尧虽然天资聪颖,但并没有多少绘画基础。第三天考专业课,他怀揣一支铅笔就匆忙上阵了。到考场,看大家都在抢木炭条,虽然不知用途,也跟着拿了几根。
后来,又见大家在领馒头,已经几天没吃饭而且打着“摆子”的他心里止不住狂喜:“好呀,还有馒头吃!”一眼望去,原来馒头只是“橡皮擦”,便庆幸自己没有急着往嘴里送。
下午,考工笔,他带了大写意的笔,画了一只小鸟站在石头上,到还蛮生动的。面试时,他与系主任在国画好还是油画好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出来之后,他想,完了,我肯定考不上。不料,竟是这位系主任亲自点了他的将。
当时,中央大学汇集了徐悲鸿、黄君璧、谢稚柳、傅抱石、陈之佛等著名画家,他们对黄纯尧的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次,黄纯尧画嘉陵江,自以为很不错,徐悲鸿却批评道:“这哪是嘉陵江!你要根据它的特点去画,而不应该用一个模式去套。”
后来,当黄纯尧已经有了一点成绩时,谢稚柳点化他:“你的画一万个人说好,有一两个人说不好,你就站不住脚!”名师出高徒,他们的严格要求让黄纯尧受用一辈子,有人甚至这样评价黄纯尧的画:得傅之气,得黄之骨,得陈之雅,得徐之严。
48岁是黄纯尧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在南京师大教美术的他,利用课余时间搞山水创作。1973年,黄纯尧到太湖写生,江南鱼米之乡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化、田园化、机械化的实现让他感到新鲜和兴奋,于是《银线横空谱新歌》诞生在了画家激情奔放的画笔之下。
不料,在入选全国美展的评稿会上,这幅《银线》图却招来了反对意见:国画哪有以电线为主题的?周总理看了后,一锤定音:好,反映了农村新气象,突破陈规,构图新颖。总理指示各驻外使馆挂《银线》图,并鼓励黄纯尧多画画。从1973年到1977年,黄纯尧为驻外使馆画了近30幅国画。一时间,他在国内外名声大噪。
1999年成都百年百人画展,黄纯尧拿出《银线》图参展,开展的前一天该画却意外丢失了。2001年,失踪了两年的《银线》图又出现在了送仙桥文物市场。捧着失而复得的宝贝,黄老热泪盈眶。
黄纯尧对三峡很有感情,曾23次到三峡,每次路过神女峰都会中途下船住上几天,因此,对三峡熟悉得像老朋友一般,闭着眼睛都想得起它的容颜。他一生画过2800张三峡图,最大的10.45米,高4米,现存于会展中心。
70年代,“四人帮”借批《水浒》整我们党的老干部,黄纯尧看不惯,挥就一张夔门图发泄不满,画的基调晦涩昏暗,江上恶浪滔滔,题诗曰:雾障云遮锁大江,浊流翻滚恶浪狂,何需两岸猿声闹,一盏红灯照瞿塘。后来,“四人帮”垮台了,又画一张三峡风光,旁边题诗:长江汹涌破夔门,劈断巫山势若奔,神女峰前拦不住,滔滔白浪下西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黄老闻之喜不自禁,欣然再绘三峡,并题诗:破浪峡江去,群山压顶来,方疑前无路,转舵一江开。黄老阐述自己的创作宗旨:一定要为时代作证,替山川代言。
黄纯尧离休后曾回成都任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他的弟子杨承斌说,跟着黄老学习,收获的除了绘画技巧外,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低标准、艺术高标准”是黄老教育学生的口头禅,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杨承斌表示他真的无法用词汇形容黄老对学生的付出,但有个例子能说明一切问题,“很多画家的后代都多少能画几笔,但黄老的四个子女全部对绘画一窍不通,因为黄老将精力全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甚至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年5月因与儿女们团聚才回到南京。年9月5日,黄纯尧先生因肺部大出血在南京去世,享年84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