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在《他诗画双绝,小学生都能背他的诗,但他的画大学生都未必知道》一文中说过:中国人以农立国,对土地有浓厚的亲切感。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兴盛,催生出了专门画山水的图画,从此世界艺林中多了一个叫“山水画”的画种。

不过,这个时期的山水画还是作为背景的居多。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是在隋唐时期。

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还算是按照自然界的山水形态和色彩,加了一些艺术的提炼和美化。

展子虔《游春图》

但到了吴道子和王维,就把书法中的笔法和水墨技巧用到了山水画上,就已经是以画家的主观创作为主了。

水墨技巧实际上就是控制墨笔中的含水量,让黑色的墨也像水彩一样,分出焦、浓、重、淡、清等层次——这就是所谓的“墨分五彩(色)”。

既然已经在玩技巧了,何不再玩大一点?

正好,书法上出现了一个张旭,把脑袋浸入墨汁中用头发写字,被世人称为书法大家。

写字的能这么玩,咱们画画的怎可示弱?

当时就有个画家叫项容的,就直接把磨好的墨往纸上一泼,然后再根据墨水浸染的形状勾画,居然也能画出一幅山水画来。

五代时期的画家荆浩在他的《笔法记》记载:“项容山人,树石顽涩,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

项容的徒弟王洽就更厉害了,他学张旭,在画画前先喝酒,喝到自己云里雾里后把一大碗墨泼在绢上,然后用手脚涂抹——这就是中国画“泼墨法”的创始。现在某些大师的行为艺术,就是多年前人家玩剩下的。

据说王洽画完后,墨迹变成了云烟变灭之景,宛如天成,他由此也被称为王墨。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王洽这么做并没有遭到指责,反而有人为他做宣传推广,并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

张躁就是这个作总结的人,他提出来两句迄今艺术家们还在用的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就是大自然,“外师造化”就是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心源”就是创作者的内心感悟,“中得心源”就是创作时要经过画家主观的融合与再创造。

这句话可了不起,它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历万古而犹新。

张躁本人也在实践这句话。

有一篇《观张员外画松石序》的文章就生动地记载了张躁的创作过程:

张躁应邀作画,先让主人准备大幅素绢,然后当着众多宾客叉开双腿坐着,深吸一口气后“神机始发,流电激空,惊飚戾天。摧挫斡掣,携霍瞥列。毫飞墨喷,摔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到了最后,众人只见绢上“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渺”,张躁“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

——这已经不仅仅是画画了,这已经是一种表演艺术了。所以当时人评价说:“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

与现在的某些大师不同的是,张躁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他甚至可以双手握笔,双管齐下。

他画的松石,还得到了大诗人元稹(就是与白居易齐名,写《莺莺传》的那位)专门写诗称赞:“张躁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可惜的是,上面提到的几位画家,基本没有作品流传下来,我们无缘一睹真貌。

(总算把王维之后山水画的坑给填了……)

不过没关系,接下来一笑要介绍的,继承了他们衣钵的画家不仅更有名气,还有存世作品,咱们下回再说!

附:几张现代画家创作的泼墨山水,大家看下了解一下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