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始建于年,收藏了11万余件各类美术作品,可以说十分丰厚了。这么多的藏品,镇馆之宝也不止两三件,优秀的作品实在太多,以古今中外来说,挑出四件具有代表性的佳作来欣赏。
古代宝珍:苏轼《潇湘竹石图》
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公认的大文豪苏轼,可不止能写,还相当会画。他最擅长画枯木怪石,只是流传下来的画作很少,目前留存于世的只有两件,一是《枯木怪石图》,二就是国家级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
《潇湘竹石图》以长卷式的构图,画远山近水、怪石翠竹,展现的是潇湘二水合流处的一隅景色。
画中,一片小土坡上,放着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几丛疏竹从石头缝里钻出。它们的背后,则是烟水云山,呈现出缥缈空蒙之感。
苏轼运笔看似松散,却给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境。画中的竹子以浓墨画出,枝叶锐利英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爽朗、鲜活之气。
不过关于这幅画的真伪还颇有争议。画里有26家题跋,最早的是元代文人杨元祥,还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七言跋文,最晚的是近代收藏家邓拓的收藏印。画也正是邓拓无偿捐赠出来的。
《潇湘竹石图》曾引发过一波真伪鉴定,但至今仍无定论。其中,邓拓、谢稚柳、黄胄、杨仁恺等人认为,画和题跋都是真的;吴湖帆和徐邦达认为,元明二十六家题跋是真的,但画是假的;还有一些人认为画是假的,题跋真假参半。
近代精品:蒋兆和《流民图》
蒋兆和是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主要代表画家,他的《流民图》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
这幅画创作于-年间,彼时正是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犯下各种罪行的时刻,广大人民苦不堪言,尤其是底层人民,在战争年代往往处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状态。
基于这种背景,蒋兆和四处实地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刻画出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难民、底层劳苦大众,他们为躲避日军,痛苦求生,脸上的痛苦情状令人心惊。
在战乱中垂死挣扎的人,恐慌、逃难、乞讨、绝望……这百来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是残酷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苦难的悲悯。其画面极具艺术感染力。
现代油画经典:罗中立《父亲》
油画是清代后期传入中国的西方画种及绘画技法,早期的油画家在学习实践中,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油画作品,是中国油画的先声。
而罗中立的经典作品《父亲》,不仅是对中国美术馆而言的珍宝,更是对整个中国油画历史而言的代表性作品。
《父亲》由罗中立于年创作,此作一出,立即引起了极大震撼。
画里刻画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农民父亲形象,他那张黝黑的脸上,满是纵横交错的皱纹,长满老茧的手诉说着“父亲”长年累月的艰苦劳作。
破旧的碗、浑黄的水、指甲缝里的污泥,罗中立便是通过这种种细微的刻画,生动地将一个父亲的形象搬上画纸,使其具有强烈而真实的穿透力。
罗中立创作的这一形象,是他在巴山劳动中亲自观察到的广大劳动农民的缩影。
而《父亲》也几经修改,画里的农民眼里有着迷茫和无助,这一点曾为当时不少人所批评,他们觉得如此呆滞的眼神与解放后农民的新变化不符合。于是在要求下,罗中立便在农民的耳旁夹了支圆珠笔,以显示知识气息。
西方艺术:毕加索《带鸟的步兵》
毕加索是闻名世界的西班牙艺术家,艺术风格与众不同,他是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都在探索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美术馆藏的这幅《带鸟的步兵》,是毕加索年所画。画中,一个步兵头戴褐红色帽子,穿着蓝色衣服,左手持剑,一只代表和平的鸽子立在剑柄之上,神情平和。而步兵的嘴巴微张,却似乎透露着一股惊愕。
这幅画很明显表现出了毕加索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的五官扭曲,鼻孔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眼睛似乎黏在了帽檐上,整张脸又长又怪。而鸽子也呈现出人性化的特征。
疲惫的老兵与和平使者白鸽的组合,无不表示着毕加索借此画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中国美术馆里的藏品丰富繁多,除这四件珍品外,还有如元代画家倪瓒的《鹤林图》,描绘周玄初天外呼鹤的故事,一处山坡,几棵树木,一只仙鹤,寥寥意向,简单却耐人寻味。
还有郑板桥的《兰竹图》、八大山人的《秋窗竹韵图》等一百多件古代画作,和苏轼《潇湘竹石图》一样,都是由邓拓捐赠。
近现代中国画则收藏了傅抱石、于非闇、林风眠、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等名家大作,共同塑造出中国画坛的壮丽画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