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所用建筑材料多为木和土,相比之下,古建筑的石制材料并不被太多人所重视。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石制建筑的技术并没有那么的发达,但若对中国古代建筑稍有了解,并加以考究,都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一、中国早期玉器与石制建筑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其实对于石头的认识要从玉石说起,玉与石头本身并无太大的差别。一般来讲,玉的硬度比石头要高,所以加工起来比石头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的玉器距今60万年以前,北京的猿人就用水晶制造工具,这是玉器在我国发展的开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人和玉的联系就变得密不可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应该是兴隆洼文化出土的一块白玉珏,其加工特别精湛。
考古学家认为玉器其实在兴隆洼文化以前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与龙山文化中,还出土了大量的斧、铲等加工玉器的工具。距今大约年的崧泽文化就出土了玉璜,红山文化则出土中国国宝级文物玉猪龙与碧玉龙,而良渚文化也出土了很多动物形制与人身兽面的玉器。
红山文化出土的碧玉龙(笔者实拍)很多考古发现表明,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玉器的加工就开始变得越发成熟与精湛。玉器的发达,说明我国古代对于石材的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古代文献中常用“玉”,或是以玉作为偏旁部首作的字表示石头宫殿的奢华,这为我们探索早期石制建筑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金缕玉衣(笔者实拍)《竹书纪年》载:“帝辛受居于殷。作琼室,立玉门。”这里的琼、玉实际就是早期的建筑材料所用的石头。有学者推测,中国对于石作建筑可能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
将石头加工为工具,是人类最早的活动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这种经验就开始逐渐积累。但对石头的大规模的开采则不太容易,所以利用石头建造建筑物要晚了许多。《史记正义》记载:“始皇陵在骊山,泉本北流,障使东西流,有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南诸山。”这说明在中国,至秦汉时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石料开采,并营建宫殿了。
在秦始皇陵西北,考古人员曾发现了大型的采石场,其东西长近2公里,南北宽近米,出土了大量的石料、石头的半成品等。这说明在秦始皇陵修建的时候就采用了大型的石头作为材料,据此可推测秦始皇陵内部很有可能是一座巨大的石制墓葬群。
开采大量的石制材料需要更加完备的开采工具与技术,这和战国时铁器的发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至汉代冶铁开始逐步完备,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制铁的作坊,铁制工具也开始逐渐增多,这使得大型的石材更容易获取,也为石制结构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汉代以后石制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对大型石制材料的利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汉长安城中就出现用石材建造的宫殿。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汉长安城建章宫的玉堂与避门就是典型的石制材料,汉长安城的宫殿内还设有石结构的藏书室等。
汉代石结构的建筑物比较多,尤其是从东汉开始对石的利用更加广泛,如我们常见的汉画像石,是汉代最有代表的石制遗迹。在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大型墓葬中,石材料的利用则更加广泛。特别是今天保存在今河南、湖北、四川的汉石阙,结构十分精湛,造像精美,是中国石制建筑的典范。
郦道元的《水经注》就记载了更多关于石制的建筑或遗迹。如《水经注》载:“寿光县有孔子石室,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再如:“文翁为蜀太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城南。”种种记载都说明从两汉到魏晋时中国石结构的建筑已经非常普遍,只有由于战乱等因素都未能很好地保存到今天。
到了南北朝时,随着佛教传入中原,中国各地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根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记载,单单是北魏都城洛阳的佛寺就有近多座,而北魏全国的佛寺已经达上万座。西来的佛教促使了石制建筑的兴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现今保存下来的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龙门石窟的古阳洞、武威的天梯山石窟与巩义石窟等,这些建筑的修建都说明了我国古代石制建筑的高超技艺。石窟寺的开凿,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且需要耗时极长。
北魏时的佛教石窟(笔者实拍)这些石制建筑的艺术构造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中国古代宗教所带来的神权始终未突破王权,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神权能够凌驾于王权之上,这也造成了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与西方相比淡薄了许多,自然雕刻石制材料的建筑就屈从于以土木为主的建筑了。
文史君说
中国古代从原始社会到唐代石制结构建筑的实例说明,我国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拥有了较高的开采与加工石制材料的技术与工具。但在中国以土木材料为主的古建筑却长期占了主流,这样就促使石制材料和石结构建筑长期居于次等地位。直到两宋以后,随着火药等杀伤力更强大的武器的利用,以及人们防火观念的提高,石结构建筑才有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虽然未能“艳压群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两宋以前依然留下过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