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十佳医院 http://m.39.net/nk/a_8736666.html

我们现在接触到最多的,中国画家日常应酬、现场作画是画得最多的就是写意花鸟。

一碗水、一砚墨、一支笔、一张纸,寥寥几笔,就可以画出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不少外国人也为此着迷,著名画家毕加索甚至还对前来欧洲学习的中国画家们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的学艺术。”“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于你们中国。”毕加索还曾专门学习过用毛笔作画。

那这么神的写意花鸟是谁创造的呢?

除了前面(《学国画的都要感谢他:幸好他降低了入门难度,不然哪能这么普及?》)介绍过的陈淳(号白阳),还有一位更牛的徐渭(号青籐)。

徐渭的生平我在《谁能比我惨?明朝绝世的天才,却有着最坎坷的命运》《江浙人童年偶像,文能使郑板桥、齐白石为走狗,武能率戚继光抗倭》两篇文章中已经有详细介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徐渭的作品,顺便跟大家讲讲如何欣赏写意画——这可是重点,整明白以后你可以在靠这个在朋友圈、社交场合装口了。

《榴实图》

《榴实图》就是石榴图,纵91.4厘米,横26.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很多人刚看这幅画会觉得没什么——不就是画了一枝爆开的石榴吗?而且这个石榴也不是很像啊。

其实,写意画就相当于西方绘画中的抽象画,它的优劣不是以像不像为标准的。

去掉了像与不像这个标准,那它该如何欣赏呢?

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六法”,分别为: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指文章、书画的风格、意境或韵味,类似于人的气质。气韵生动就是创作上主题明确,形象生动,看起来有活力、有个性、不死板,好比真人和蜡像的区别。

有人就说了:真人能动蜡像不能动,这很好区别。而绘画都是静态的,而且还有临摹的,怎么看出气韵生动与否啊?

教你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看整幅画的流畅程度。如果是原作,作者在画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构思,或者是随心所至,哪怕中间有断笔、有添墨、有敷染,但总的来说各个部分是有机地衔接在一起的,衔接之处很自然,不会有各自为政的现象。而不会画画的,或者是临摹的,他画面的各个部分。是断开来的,或者是拼接在一起的,连接之处不自然。

当然,流不流畅,这是气韵生动与否最基本的标准。

这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得看画的东西有没有个性,有没有辨识度。

同时我们还得看这幅画能不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为什么要扯到“引起共鸣”这么主观性的东西上面来?

因为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画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绘画技巧把它表现出来的一个结果。

而欣赏绘画,就是观者在看画的时候不仅看到画面,还有一个能不能Get得到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或者是通过这幅画能不能够想起或者感受到另外一些东西的过程。

这些领悟、想起、感受等,都是主观的,跟看画者本人的欣赏角度、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知识水平等密切相关。

所以赏画时欣赏了些啥东西,就跟语文的阅读理解一样,它实际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有一个参考答案。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幅《榴实图》,一笑在这里也只能以个人的感受来引导大家,作一个参考答案或者叫做解题思路:

我们看画上也只画了一枝石榴,而且这个石榴还是绽开来的,露出了里面的石榴籽。

这石榴已经成熟到爆开了,都还没人管吗?

是的,徐渭在画上的题诗就揭示了他这么画的用意:

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

这首诗很浅显易懂吧?就是表达了作者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的愤懑。

你看,他题画的诗都是用草书写的,连笔很多。落款和印章直接接到了石榴的枝干上方。这样题画诗和绘画的物体就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而且画石榴的运笔和笔法和写诗的草书运笔、笔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这幅作品诗书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题诗相当于《红楼梦》里面脂砚斋的评语、臭豆腐上面浇的辣椒汁,都是你欣赏画作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看《榴实图》,只要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怀才不遇”,你就算理解了这幅画,Get到了这幅画的精髓。至于你还能不能够品出一些其他东西来,那就是个人的感受了。

骨法用笔就是指画者在描绘对象时采用的用笔技巧必须要符合物体本身的特征。谢赫在提出这一点的时候主要是指人物画,那我们就以衣纹来说明:不同质地的衣服,采用的线条不一样,下笔时运笔也肯定不同。

放到山水画上,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不同的山石用不同的皴法。

在花鸟画上,《榴实图》还不够明显,我们来看看徐渭的另一幅代表作《四时花卉图卷》。

《四时花卉图卷》

《四时花卉图卷》为纸本、墨笔,纵.7cm横81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把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绘于一卷之上,是一幅以少胜多,以简取胜,典型的大写意派画风,具有高度概括表现力的杰作。

在表现不同的植物时,徐渭用了不同的笔法。松树以浓墨枯笔为主,刚劲有力;芭蕉以淡墨润笔为主,轻捷挺拔,都十分符合各自的特点,而且还融入了徐渭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这就是骨法用笔。

正如明清之际的学者张岱所言:“今见青藤(徐渭)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绝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所以,后世评价徐渭,说他“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书写强烈思想情感的最高境界”,一点也不为过。

正因为讲究“骨法用笔”,中国画有“书画同源”之说,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工书。”

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画家在绘画作品上落款“某年某月写于某”而不是“绘于某”或“画于某”,就是源自于此。

写意画的“写”也是同样的意思,“意”是“写”出来的。

(未完待续)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