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茶,粗品是苦,细品是香,回味间余韵悠长;人生如酒,拿起是情,放下是智,举手间领悟人生;可我觉得,人生当如瓷。
瓷在中国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相比于茶和酒,“瓷”来得更艰难些。若要变瓷器,须得千度高温锻造。瓷想要出彩,更是得把握好时机。千瓷有千彩,瓷的美充满了未知和无限的可能。
这不就同人生一样吗?想要拥有精彩的人生,你就得经得住磨砺、把握住时机、做更好的自己。
如果要用几个字来概括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嵇锡贵的陶艺人生,我想与她名字同音的三个字“继”“稀”“贵”,就浓缩和蕴藏了她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把继承传统工艺,将其传承给下一代当做她的使命。如今82岁高龄的她仍在不断地创作,续写中国陶瓷的传承与发展新篇章。
走过古来稀,八十为耄耋。在她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生涯中,不仅复活振兴了越窑青瓷的传统技艺,更是独创了现代越窑青瓷装饰泥刻花技艺,为时代留下了多件稀世珍品。
择一事,终一生。她用60多载陶艺春秋诠释不舍初心,贵在坚持。从计划经济集体创作的年代,到改革开放的市场变革,陶瓷工艺发展起起伏伏,然而不管在物质生活困乏的曾经,还是荣誉等身、看尽繁华的当下,她始终初心不改,慎终如始。
匠人:嵇锡贵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首批高级工艺美术师,担任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主任,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馆长。
年,任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釉下组负责人,设计并研制中南海毛主席用瓷釉下彩餐具《梅竹》(即“”瓷),是主创者之一。设计制作上海锦江饭店接待外国元首专用釉下彩餐具《麦浪滚滚》及毛主席纪念堂陈设瓷。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年担任杭州G20峰会国宴用瓷画面总设计师。年被认定为首届“杭州工匠”“浙江工匠”。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收藏。
匠语
择一事,终一生。
1
人生如瓷,聚泥为骨,历火为魂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制瓷工序细分起来达到72道之多,古时为了细化分工提高制作效率,每一道工序都由专人制作,可见其繁复。
练泥、拉坯、修坯、装饰、上釉、烧成,嵇锡贵一手包揽,釉上、釉下,仿古、创新,各种技法无不精通。与多数陶瓷工匠不同,嵇锡贵是科班出身。15岁那年,她考入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青花班,19岁,又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设计系,23岁,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艺术室工作。一直以来,全面系统地学习,使得嵇锡贵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加上她勤奋好学,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向老一辈的艺人学者求教的机会:邹镇钦、聂杏生、王步、张志汤、余翰清、魏荣生、石宇初、段茂发……这些各有所长的陶瓷美术大师都曾指点过嵇锡贵,让她在国画、素描、青花、青瓷刻花、粉彩、古彩等方面博采众长。
44岁那年,嵇锡贵从轻工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调回浙江工作,定居杭州,结识了美术教育家、中国书画家以及古瓷研究专家邓白先生。在他的指引下,嵇锡贵走上了越窑青瓷传承之路。
“嵇锡贵善于继承传统,不以因袭模仿为能事,敢于突破成法,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同时也批判地吸收外来的表现技法,经过加工融合,使外为中用……能工能写,能简能繁,有韵有神,可用可赏,撷传统艺术之精华,创陶瓷工艺之新貌……”邓白先生这样评价她。
从石到土,从土到瓷,每一件精美的瓷器都要在经历前后72道工序地蜕变,还要经受住上千摄氏度窑火的炙烤。人生如瓷,淬炼成器。瓷器之美,源于深埋泥土千年不变的自然秉性;人生成器,成在心无旁骛、笃定前行的初心涵养。瓷器之美,来自百次雕琢千度烈焰的脱胎换骨;人生成器,成在栉风沐雨、千锤百炼的考验磨砺。
嵇锡贵从一名青涩的学生,从一名平凡的工作者,一路成长为中国传统工艺的国家级大师,靠的是她对陶艺执着热爱的初心,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特质,永无止境、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2
人生如此,有所爱,有所为
很多人熟知嵇锡贵,是因为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是杭州G20峰会国宴用瓷画面总设计师,还因为她曾是几十年前当代瓷器的巅峰之作“”主席用瓷的主创人员。
虽然这些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创作里程碑,但对嵇锡贵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新开始、新挑战,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她全部的热爱。她常说,“在创作作品时要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传统,热爱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以从她的任何一件作品中感受到这种由爱而生的美,每一根线条、每一处渲染、每一个色块都刻画精微,呈现出“倾心于手、融情于艺”的气韵。
对生活的热爱是嵇锡贵的创作源泉。无论是工作室还是家里,在她的周围,总会种上生机盎然的植物。花鸟草虫,无不入眼;风花雪月,无不入心。所以她的作品总是充满生动的气息,充溢着天然的灵性。
对传统的热爱是她创作取之不尽的养分。她的技法炉火纯青,既继承越窑青瓷的传统精髓,又独创了很多特有的表现技法。她的作品充分感悟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崇敬传统,向传统学习,给予她创作无限的创造力。
对祖国的热爱是她毕生创作的动力。在大大小小的展览、采访中,嵇锡贵总会强调“我们这代人的成就与国家的培养分不开”。成就一位大师的路途中,远不止个人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有一批同行者与追随者,更离不开支持者与扶持者。她经常感叹何其幸,国家的培育、恩师的指引,身边的爱人、同行、学生,无不给予她前进的鼓励与支持。
正因为如此,她深感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坚持做陶瓷,还要争取时间传道授业。”近年来,每逢祖国有重要的大事,嵇锡贵就献出为此创作的精品。《硕果累累》《红船精神千秋万代》《百朵向阳花开贺党庆》等青瓷作品都表达了她拳拳的爱国心,报国情。
人生如瓷,淬炼成器。瓷器之美,贵在器用为上、用之为美的朴实本质;人生成器,成在干事成事、有为有用的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
人生如瓷,人生如此。
“郑”在点评
嵇锡贵大师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成在改革时,兴在新时代!出生于年的嵇锡贵,在年考入了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专业,从此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改革开放为嵇大师的陶艺人生插上了展翅翱翔的翅膀,进入新时代后,她的艺术人生更是大放异彩。
一个人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的发展,就不可能成就嵇大师。同时,嵇大师的匠心之路也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是坚持坚守。嵇大师从业60多年,慎终如始。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择一事,终一生。把陶瓷艺术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毕生事业,坚持坚守的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第二是敬业精业。她爱陶艺,干陶艺,专陶艺,精陶艺,尽管她早已获奖无数,但在接到担任杭州G20峰会国宴用瓷画面总设计师的任务时,依然夙兴夜寐、如履薄冰,全身心地投入完成杭州G20峰会国宴用瓷的设计和制作任务。
第三是专心专注。年,嵇大师为了设计制作一批专供毛主席使用的生活用瓷,十多个月专注专心,其他事情都抛之脑后,有时连吃饭睡觉也顾不上,每个品种都是千锤百炼、千里挑一,而且都是嵇大师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圆满地完成任务。
第四是创新创造。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除了笃行不怠,还要创新创造。嵇大师很好地把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探索出了很多嵇式独创的手法。
第五是至善至美。嵇大师说陶瓷艺术是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每一件作品都经过一次次火的洗礼,稍有瑕疵就要打破重来,真的大师从来都要经过99%到99.99%的锤炼和升华,永无止境地追求极致。
第六是无私无我。对嵇大师来说,陶艺就是她生命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对陶艺的追求进入了无我的状态,并身体力行“传帮带”,把陶瓷技艺倾囊相授,体现了一位老匠人博大的胸襟和德艺双馨的品质。
最后,祝这位“80”后的陶艺大师永远快乐,匠心永驻!
浙大城市学院客座教授
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杭州市劳模工匠协会名誉会长
郑荣胜
我们眼里的工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杭绣艺术家陈水琴:
嵇锡贵大师我叫她大姐,但她更是我学习的榜样!在陶瓷艺术界,嵇大师享誉盛名,多才多艺,如今虽然年过八旬,但还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每天都在创作、创新陶瓷艺术作品,不断有经典作品面世。同时,嵇大师还悉心培养学生、带徒授艺、传承陶艺。因此,嵇大师也桃李满园,享受着和徒弟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每当我和嵇大师、大姐在一起,总能感受到她身上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这种精神也时刻地感染着我,并成为我在创作作品过程中的动力!
嵇锡贵徒弟周明明:
跟随嵇老师学习和工作已有十年,嵇老师有着身边人所惊叹的充沛精力,我想这来源于她对陶瓷艺术事业的热爱。这一份热爱使得她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陶瓷艺术传承的工作,用于对作品的精心雕琢,用于对徒弟的长年培育······在我眼中,嵇老师有着用不完的“电”,早起晚归,孜孜不倦。她不仅仅是师父,更如同大家长一般,严格要求徒弟不断进取,同时细微地关心着徒弟的生活,所以我很珍惜这样的机遇!
商报记者应丹
摄影/视频:李子逸
制图:蒋中杰
值班编辑:侯惠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