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是地球上阅历最深的亿岁老人,在时光的长河里,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有石头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石头石质细腻、色彩缤纷、造型奇特、浑然天成,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人们把这类石头统称为观赏石。它们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不需要加工,被誉为“自然的艺术品”,而其他经过人为加工制作的石质艺术品是不能称为观赏石的,“独一无二”是观赏石区别于其他石质工艺品的一个明显特征。

自然景观(如安徽的黄山,湖南的武陵源等)天然形成,有极好的观赏价值,这点与观赏石相似,但两者又不相同。因此,有人在规模上对它们作了一个界定:凡是能够移动的天然石质艺术品可称为观赏石,否则只能称其为自然景观。景观石也有观赏性,但大到缺乏了移动性,就不能再称其为观赏石了。宝玉石也不属于观赏石。

看来,只要是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陈列和收藏价值的各种天然美石,都可以作为观赏石。

赏石的历史由来

观赏石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钟爱。在我国古代,观赏石也称为供石、异石;近年来也有叫奇石、怪石、珍石、玩石、美石的;我国港、澳、台地区则称为雅石。在海外,东南亚各国叫奇石,日本叫天然石或水石,韩国叫寿石。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东方人和西方人对观赏石的欣赏角度也有差异。东方人倾向感性,多从审美情趣出发,喜欢造型奇特、花纹美丽,或者扣之有声等有特点的美石;而西方人注重理性,多从矿物学、岩石学和生物学出发,欣赏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入,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正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逐渐走向融合。

我国观赏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早在距今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和浙江河姆渡文化层中,就出土有石珠、白玉和玛瑙,这可以说是观赏石的鼻祖了。春秋时代,已有了刻意玩石、藏石主人。从两汉到两晋,再到南北朝,玩石之风逐渐兴盛。到了唐代,由于政治昌明、经济繁荣,各行各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玩石之风也盛行于朝野,寄情山水、钟情美石之人不胜枚举。当时的名臣李德裕、牛僧孺,政治上相互对立,形成“牛李党争”,但爱石的雅趣却相似,都是出了名的“石痴”、“石迷”。

到了宋代,玩石之风更盛,观赏石艺术也被推上一个高峰。随着观赏石品种的不断增加和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关观赏石品种、产地、形态及评价的理论著作渐次问世。

从元到明,再从明到清,继承了宋玩石、赏石之遗风,观赏石热潮有增无减。明万历进士米万钟,爱石成癖,其担任六合县令时曾钟情于雨花石。就连清高宗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忘把号称“青芝岫”的精美巨石拖运至清漪园,供自己玩赏。

如今,观赏石已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养情怡性、陶冶情操的佳品。我国的观赏石资源极为丰富,从东到西,从南至北,各式各样的观赏石琳琅满目。

形形色色的观赏石

观赏石的分类一直以来都是困惑专家们的难题。目前业内普遍接受的方案是将观赏石分为七大类,即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观赏石、化石观赏石、砚石、印石、事件纪念石。

造型石。

造型石是观赏石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中国传统石文化中研究水平最高、理论体系最完善的一类观赏石。古人赏石有“瘦、皱、漏、透”的口诀,目的就是描述、赞美造型石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的感觉。诸如,太湖石、灵壁石、英德石、风棱石、姜石与菊花石等等,都是造型石的著名品种。

造型石的形成,主要是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机械搬运、磨蚀、溶蚀、风蚀、淋滤、冰川活动及构造运动等)下,形成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体,因而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