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健康
传递:爱地球
爱万物
正能量
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现在的家长们,往往希望孩子能够在这方面学有所长。
以画为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实;中国画留白,西洋画满彩——形式背后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文化。
无论是欣赏古今名家名作,还是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我们少不了要了解在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及其道德内涵和作用。
一、留白的概念
中国画除了色彩笔墨之外,总是要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空白,称之为“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色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留白的艺术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效果。
二、传统绘画中留白的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地设置留白布局,与画面中笔墨色彩的规律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旨在点化艺术主题。
如:《浅塘渡牛图》中,画家李可染用简简单单的素笔,勾勒出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回头看着后边的牛的场景,水牛的质感、动感跃然纸上。
牛角及牧童衣纹线条流畅,笔法古拙,极具力度感,笔力遒劲老辣,看似信手挥洒,却处处妙趣横生。
画面中的水不见一勾一线,但池塘之水的深及水泽四面的感觉分明就在眼前。此幅画中,大量的留白正是观众看不见却能感知到的水。
水虽然看不见,但是画面中可观到的牛和牧童,却因水而活泼灵动。
李可染,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他画的牛是中国动物水墨画四绝之一,与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齐名。
齐白石老先生笔下的虾,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整个画面虽没有一笔画水(留白),但观者依然能感受到水分明跃然纸上。水与虾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水”给了虾生命的活力。群虾的灵动活泼及神韵因水而妙趣横生。
齐白石老先生画虾已入化境,这幅作品用简括的笔墨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
粗壮、浓厚的茨菇(草名),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中国画的留白是一种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有”,这空白似乎可以容纳无限的想象。
“大象无形”“计白当黑”是中国画中虚实相生的哲理,正因为有这种哲理,中国画才能表现出其独特的妙境。
“留白”在国画中的作用:
其一,有目的的留白使画面上的直观主体得到衬托突显而一目了然;
其二,留白处理会使画面于经营中达到“气韵生动”,形成和谐美;
其三,画家可以在留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经营”与造美能力得到自由发挥。
“留白”的法则:
1.留白具有衔接性。
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空中无物,而是空中有物,空处可为云或雾,天或地,烟或水。
徐悲鸿《奔马图》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赏徐悲鸿的马,可以从中体味到风的速度。
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上曾说:“山外青光,何从减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鳌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将不着笔墨处的空白衬托成美妙的境地,这就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2.留白增大人们的想象空间
中国画中留白的处理就好像乐曲中的节奏韵律,带动着整个音乐篇章的进行。绘画者充分利用留白,自由地发挥想象,进行生动灵活的构图表现和创造。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
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
勾出画面: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可以让人联想到,在交配季节里,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准确地表现了诗意浓厚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齐白石先生给留白的一个定论是“留白即是画”,也就是山水景物不能把整个画面填满,要留有空白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
3.留白具有透气的作用。
留白就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此时无声更有声。古代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卖古董字画的商人,他的商品当中有一幅中国画。
这张画的主题是:一个牧童牵着一头牛过桥,牧童面向牛头,身体后仰,双手伸直,用力的神韵跃然在那个画纸上;而那头牛却因为畏怯不敢移动身躯,也画得惟妙惟肖。
这幅画要价很高,有一天有一位买主看到了,要买这幅画,他抛下了定金以后就回去取款。
等到这个买主走了以后,这个卖家看这个画也是越看越喜欢,但就是又觉得美中不足,原来他发现了牧童与牛之间,作画的作者忘记了画出一条绳子,牧童在那里只是空用其力,他觉得这是个不小的瑕疵。
他觉得幸亏买家匆匆下定金,没有看出来,要是看出来肯定不会出如此高的价格买下这幅有瑕疵的画。于是,他自己就拿起笔来在牧童与牛之间添了一根绳子。
不久,买家带着钱来取画,但是买家打开后看到他添过绳子的这幅画,就说他不要了,说这不是我选中的那张画。卖家说:你选中的就是这张画呀!
买家说:我选中的那张画上并没有这样一根绳子(留白),这画不是的。我花高价买的就是虽然没有入画、但是却能感觉到的那一根绳子,无绳胜有绳,才是那幅画的价值所在!
这个时候卖家才傻了眼了,后悔自己画蛇添足。
4.留白可增强对比性,加大视觉冲击力,画家可根据需要化虚为实,化实为虚。
马远的《独钓寒江图》,画面表现出空灵的境界,在国画中的形式美上独具一格。这幅画利用画中央那一舟一人以及简单的波纹,就使整个画面都有一种鲜活和浩渺感。
舟下面的水波纹看似只有寥寥数笔,却有一种浩瀚的江水就在眼前的感觉,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美。
那一舟一人皆是妙境,感觉多添一笔都会成为画中的累赘,画并不显空,有一种灵气充斥在画面里。
与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述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创造出空灵、深远、简淡之美。
这里的留白所展现的空,能够刻意地突出江水浩渺,一望无际。
画家通过描绘垂钓者的凝神专注神态,和几条淡淡的轻柔起伏的水纹,来引起观者的想象,使空白不再是虚无,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
所以,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宗白华《美学散步》33页),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
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中国画家称之为“计白当黑”,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寒江独钓图》是一幅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出意象境界的典范之作。
马远(年-年),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绘画大师。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作画特点是布局简妙,线条硬朗有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
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
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赞誉他的独特画风。
三、留白在国画中的“道德”内涵
熊春锦先生在《德道修身与艺术生命》一文中曾经指出:
中国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中国美学思维模式区别于西方美学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留白”与“悟空”,这两个特点体现了中国艺术中道与德的深刻内涵。
1.“留白”与“悟空”
国画中的“道德”,可以说就是“留白、留空”,启迪观者主动去进行参“空”,悟“空”,悟空中之实和实中之空,
因为在老子《德道经》第55章《玄中》中讲:“卅幅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的字面意思是:三十根辐条共同围绕一个车毂,正因为其中的空,才使车有了载物的用处。烧制黏土成为陶器,正因为其中的无,才使陶器有了盛器的用处。
人们盖的房子,正因为其中的空间,才使房子有了容纳的用处。所以,有为有形之物,只能产生对后天有为的利益。而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是物体本身内在“无”中的道和德性物质以及品格。
“有”和“无”,可以说是中外画家、艺术家根本无法离开的两个界限,画家可以把“有”(色彩描绘的部分)画得非常“完美”,
但如果没有这个“无”(留白部分),反而让画面失去了淡、远、空、灵之神韵,同时也会因此而远离“雅、趣、逸、境”之意境美。
就像一个房间一样,外在的结构上尽善尽美,如果没有窗户、没有门,没有内空,它也就没有作用。
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此图为山水与花鸟结合小景,仅画岸石一角,春水一湾。此图剪裁十分新奇巧妙,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正是山不见巅、树不见顶的边角截景。
此图体现了“马一角”的特点,画面四角,三面实一面虚。左侧与上方以山石布之,上不空天,下不留地,以水辅之,又有水天一片之感。
斜出与吊挂梅枝又将水石自然地联系起来,溪水从石缝中流出,始细窄迂回,随即变宽,形成宽广的水面,这种构图上的闭合与开放的对比,不仅造成形式上奇趣,也显示出画中诗意般的境色。
马远的这种空灵画面给人留下的思考,的确是意味深远的,他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
就是因为善于以心灵驾驭手中的笔墨,令画面虚实、阴阳、显隐都在“中气”的统一下实现了和谐,使无画处也变成了能够引起人深深悟“空”的这样一种妙境。
《梅石溪凫图》是马远创作的一幅传世精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中”与“空”的妙用
熊先生指出,老子五千言中多次谈“中”,“中气以为和”,提到了“空”的妙用,这里面“有”必须要存在,这个“有”与“实”是肉眼可观的一切物质,都有利于我们去运用,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用”,而是“利”,“利”我们的眼,“利”我们的后天心智经验思维的需求,而真正有用的是其中的“空”。
就像我们看一只普通的木碗和一只非常名贵的瓷碗,是瓷碗更有用,还是大木碗更有用呢?
其实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这就是“无之以为用”,因为中间有“空”,所以它们都有用。
也就是说,这里的“有”与“实”所表现的正是“无”与“空”的道和德,至于说木碗的“有”非常粗糙,是普通木头制成的,而瓷碗的“有”非常精致漂亮,更能满足我们的感官,看起来它似乎更“有用”,
实际上它并非我们真正用到的部分,如果没有其中的“空”,它也就只是一块毫无使“用”价值的磁器砣子。
绘画中的留白同样是对“中”与“空”的妙用。绘画上的留白和笔墨的极端简略,常常升华了意境的深度和广度,好比一个圆环,
其中是空白,而边缘是实的,环中的“白”则有无穷的回旋余地,庄子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唯道集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齐白石作品《柳牛》,画面中柳条后面的留白宛如烟柳弥漫,又像晴空一碧或水波荡漾……任凭观画者做不背离画面意境的多种联想,
让观画者在留白处勾画出无限的有形有色的形象。这种联想带出的意境即充实了画中形象,与画面中的形象互相充实,互得溢彩,又使画里画外,
作品与观者产生共鸣,内在的、生命的、含蓄的意境之美油然而生。正因为中国画的留白有如此的容量,所以历代画家对留白是倍加经营。
总之,在中国画中,留白表现出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恰当地插入留白,能够起到烘托主题的妙用,增强了美的魅力,而且在画面中还有鲜明的、强烈的表现性,
使整个画面得到了一种净化。从构图的角度上来说,留白的存在也能够展现国画独特的形式美,强化了中国画作品的整体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熊春锦《道德教育贵修身》,团结出版社第1版
作者:田涛配图:田涛美编:清水荷
录音:范新丽审听:吴琴华审核:陆艳荣
文章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967.html